Archive for 9 月, 2008

這一陣子墨爾本的美術館(NGV)正在展出ART DECO(裝飾藝術),這個主題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在1920-1930年代的古董筆資料我看見過好幾次這個名詞,而且他的風行時期正是鋼筆的黃金年代,在1920年代的刻有幾何圖形的金屬筆據了解就是這樣的風格。從字面上直接翻譯就是裝飾藝術,但翻譯並未傳達出具體的概念。於是我參觀了這個展覽並對ART DECO有的點初步的理解。ART DECO這名詞起源於1925年巴黎國際現代化工業裝飾藝術展覽會,decorative art在法文寫成art decoratifs,當時並沒有這個名詞,後來才用ART DECO作為代表名詞。在當時展覽的重點在於”現代 Modern”,將當時三十多國的設計一起展出,由於種類眾多,很難用統一用某個風格來稱呼,所以ART DECO指的應該是當時的現代設計風格。所謂的現代在當時而言指的是相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現代。那時的設計深受埃及(特別是圖坦卡蒙墓地發現的古代藝術震驚了當時歐洲的藝術界)、希臘等設計風格的影響,在風格上利用幾何圖形、對稱的線條、鋸齒形來表現作品。當時的作品大從摩天大樓、一般建築、郵輪、火車,小至服飾、茶杯、手錶、Cartier的珠寶都深受影響。甚至好萊塢的影片更將ART DECO推到世界各地。在墨爾本的美術館展出的作品中甚至當時中國的婦女服飾的花色,當時上海的香煙廣告以及日本的漆器都出現這樣的風格。ART DECO橫跨整個鋼筆的黃金時期,筆友不妨多留心手邊的筆,無論是現代筆或是骨董筆,相信有不少這樣的設計。

展覽現場停放的贊助商賓士的ART DECO風格車。

更多資料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直接搜尋google可以找到的參考照片


幾年前墨爾本古董筆的Peter跟我說他比較不喜歡金屬筆桿,因為金屬筆桿令人覺得冰冷,那時我並不是十分的理解,畢竟在古董筆的世界裡平均而言金屬筆還是相對比較有價值。這幾天因為私事又回到了墨爾本,很不幸的家裏的暖氣卻壞了。隨身我帶了幾隻金屬筆,想要在無聊的晚上來寫寫字打發時間。就在某一個冰冷的夜裡我握起了金屬筆,手中的筆冷的就像冰棒一樣,真的令人不想使用,馬上我就想起Peter曾跟我說過的話。相較起來隨身攜帶的塑膠筆桿則顯得相對友善許多,只有輕微的冰冷感,稍微一握馬上就暖和了。在四季如春的台灣實在很不容易感到天氣對鋼筆使用的影響。一般而言在選購鋼筆時幾乎沒有提過金屬筆桿在寒帶地區的握筆問題,如果身處國外寒帶地區或畏寒的筆友在選擇鋼筆時最好還是避免金屬筆桿。


在Pilot的筆款中,Custom是我很喜歡的筆款,同時該款也是百樂的名作,著名的Pilot心經筆以及聖經筆就是以Custom為筆型所設計,該筆款出現的時間點約在1960年代中期,從國外網友的資料顯示,該筆款的筆桿花樣已知的就有20-30種之多,算是很有意思的筆款。時至今日Custom仍然是存在於現有的產品線中只是現在的外型與1970年代的設計已經不相同。

之所以叫做Custom的原因在於據說這款筆有多種不同款式的筆尖可供選擇,每個人都應該可以找到他所要的筆尖有如訂製(英文Custom就有訂製的意思)的一般。而筆尖則為嵌入式的筆尖,造型非常的漂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筆蓋上方有個長得很像指南真的標誌,據資深的玩家表示他所代表的是”筆比劍更鋒利”(”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據說這樣的設計也不為當時的人所理解,所以Pilot很快就不再繼續使用這樣的標誌了。

從書寫的角度來看,這款筆的筆尖我印象中有14k和18K兩種可供選擇。寫起來都非常的滑順,出墨也非常的穩定不會過大或過小,從這點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在1970年代前後日本筆尖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上墨則有兩款不同的吸墨器可供選擇,一種是類似51按壓墨囊的方式,另一種則是吸墨器,兩種上墨裝置都還不難取得。在實際書寫之後我發現這款筆有個小小的缺點,這款筆筆蓋的密合度並不是非常高,有時候有段時間沒用第一筆寫不出來,不過對日常使用是沒有什麼影響。整體而言是一枝可以信賴的日常用筆。


<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00/2444024943_c3b13be663.jpg&quot; alt="" /

經過筆友的投票,最受筆友歡迎的上墨系統出現了。明顯的從1930年以來就廣受歡迎的活塞上墨得到了近一半筆友的認同。而第二名的吸墨器與活塞上墨就原理而言其實是相同的。我們可以說活塞式的上墨得到了多數筆友的支持。有些筆廠也有意無意的將活塞世上墨設定為高價筆的上墨方式。針對活塞上墨筆友要特別注意的是有時筆廠會將吸墨器封在筆桿中,然後說筆的上墨方式是Piston(活塞式),我則稱這樣的上墨方式是內建式吸墨器,筆友購買時要特別注意。另外在活塞上墨與吸墨器之間還有灰色地帶。就是將吸墨器做得非常粗,這類筆也常被歸類為活塞上墨,這樣歸類既不能說對也不好說錯。就我個人而言我會認為還有許多的上墨方式真的被忽視了而且這些設計絕對不下於活塞上墨,比如說Conklin的月牙上墨,是第一代的self filler極為經典。De La Rue早期的Plunger Filler影響範圍遠到日本。派克的真空上墨,有如天外飛來一筆。西華的潛艇上墨更是集古典上墨設計的大成。骨董筆的上墨系統非常值得一玩,筆友其實無需局限於活塞上墨。整體而言上墨系統的設計到了1930年代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到了1960年代以後就相對少有進步,難道真的沒有進步的空間嗎?我認為絕非難事就看筆廠有沒有心而已。


繼續投票
http://www.blogpoll.com/poll/view_Poll.php?type=java&poll_id=150847




塔西利洞窟
位於阿爾及利亞東部廣大山脈的史前時代遺跡
位於世界最大之Sahara desert撒哈拉沙漠之中
因為洞窟裡有很多中石器時代到西元前後所繪的壁畫而聞名
此壁畫在二十世紀初被發現

於洞窟中有超過15000幅圖案陸續被發現
其中記載了撒哈拉約公元6000年前左右起
約數千年間有關氣候變遷動物遷徙以及人類生活演化之寶貴記錄
當然
在當時撒哈拉比現在更適合物種繁衍
更重要但卻又諷刺的是
也拜環境之日趨嚴峻惡劣
才讓這些人類之珍貴歷史遺產得以保存下來


是用來記錄文字的
而這枝筆是來紀念史前尚無文字時代之記錄
OMAS1996年之作品
焦點在銅鑄之筆蓋上
其上繪製著Tassili中發現之壁畫
即便沒親自造訪撒哈拉
也足以令人神遊一番

筆身非常之單純
為深棕色之樹脂
但我認為十足稱職地扮演了綠葉之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筆尖特意以霧面處理
對於細節之堅持
值得喝采
整隻筆不論色調或是風格
皆緊緊扣住撒哈拉沙漠岩石洞窟之主題

我個人認為
這樣用心設計之限量筆
在這幾年已愈來愈少了

~~延伸介紹
請對照連結影片中之洞窟壁畫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