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研究


玩老筆的大概都對彈性尖有一定之概念
或許不是人人喜歡
但對於老筆之彈性變化我個人是頗為著迷
關於彈性之差異以及特性
還有因現代之使用習慣彈性尖已不在大多數之筆廠中制式生產
這些問題過去也都討論過
這裡也不在多做贅述

而現今真的要找如老筆般之彈性尖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多數是得找Richard訂一隻
而這次去拜訪日本筆友之聚會
最大之驚喜莫過於山田先生那”一堆”親手打磨改造之彈性尖
說一堆可是一點兒也不誇張
而山田先生更是熱心的一隻又一隻讓我們試寫
當然
小弟自然也是趁機就硬凹了一隻回來
不過山田先生之豪爽與樂於分享
這氣度實在令人景仰啊
在此一併再次道謝

不囉唆
上幾張圖和大家分享吧
呵呵



前幾天在bobocat兄的回台聚會中認識了car0435兄,趁這個機會我請他幫我翻譯了一份我一直感到很有興趣的文章。這份文件主要敘述著在日本曾經發生的筆尖競爭。喜歡老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其實14k是最佳的筆尖純度,為了增加鋼筆在消費者心中的質感,在歐美出現了18k的筆尖(請參考:筆尖的材質研究),在日本筆尖卻一路做到了24k,特別是當鋼筆開始在歐美走下坡時,卻在日本發光發熱,這點十分有趣。

故事大致如下:二次大戰後,約在1954年日本開始重新生產14k金的筆尖,到了1962年白金牌推出了18k筆尖,在當時14k筆兼備作為日常使用而18k金筆尖則被視為送禮的禮品。到了1968年寫樂推出21k的筆尖(一直到現在還有),立即引起了大眾的注意。為了與寫樂對抗在1969年白金推出了22k純度高達92%更具彈性的筆尖。同年百樂推出了日幣定價3000元的22k金筆。接著寫樂進一步將筆尖推到23k。到了1996年寫樂推出24k金尖,而實際純度達到23.99k。至此筆尖的競爭到達了終點,而日本的三大筆廠也都參與了這場競爭。

到底使用者是否需要這麼高純度的筆尖?從一些資料顯示就書寫的角度來看是不需要的,特別是高純度的筆尖在理論上因柔軟而相對於14k金尖容易變形。但就玩家或心理的角度來看,只要消費者願意付錢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畢竟不是每個人每天都拿著筆不停著在寫,而且也不是每個人寫字的力道都強到會讓筆尖變形。聽說近年來新興的品牌Denitrio據說也嘗試要做24k金尖了,很期待該牌的正式發表。

文件翻譯:日本筆激烈的黃金筆尖的純度競爭

本站之前文章:Platinum 22K President

ABOUT NIBS
這兩天TACKING兄在鋼筆眾議院推薦了一篇Richard Binder關於筆尖材質的文章。這篇文章很有趣,提到了之前我們不是很瞭解的領域。這領域也是一般鋼筆書籍幾乎不會提到的,我整理了我的心得,跟各位筆有分享一下,由於語言的緣故,如果有誤解的地方也請筆友不令指教。

這篇文章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觀念。

當所有材質的筆尖都能做到一模一樣的表現時,最好的筆尖當然是最便宜的材質,但是這樣情形是不存在的,這說明了不同材質成份的筆尖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效果。

如果從耐用的角度來看,金尖是相對抗酸蝕的筆尖(早期的墨水多是酸性,對筆尖會產生腐蝕),這也說明為何早期的筆尖多是金尖。但是純金24K並不合適用來做筆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過於柔軟而容易導致變形,所以藉由加入其他金屬(銀、銅、鎳)來增加筆尖的硬度,並容易調整。經驗發現14K金是最合適用來做筆尖的成份,當金的含量到達18K金時,會喪失一些14K金尖的特性,比如當施力過大時容易變形。相較於14K金,18K金尖較軟,請注意軟跟彈性並不是同樣的概念,所謂彈性指的是在經過多次的施力以後筆尖仍能恢復原狀。這也是筆尖師父多不願意為18K金尖增加彈性的原因。(參考Nib.com在調整筆尖彈性時也是建議用14k金尖)。從另一個方向來看,當然也能做9k金的筆尖,但是當金的比例降低時,筆尖變得相對容易被腐蝕。既然14k金尖優於18k金尖為何當今的筆廠多做18k金尖呢?主要原因在於有些國家當金的比例低於18k時,便不能標示為實金(如法國),而18k金尖又容易被引導成品質和奢華的象徵,也因次筆廠多推出18k金尖,但對消費者而言,我們的付出了更多的金錢,但卻未能得到較合適的產品。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Esterbrook用鈀製成了8000系列的可換式筆尖,鈀跟金比起來較不具彈性,但仍能利用成份調整,但跟金一樣是貴金屬,外表卻像拋光的鋼,也就不流行了。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將金列為戰略性資源(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日本)百利金以及萬寶龍都推出不鏽鋼尖。在有些百利金的100n上可以看到印著cn的鋼尖。這些筆尖有些有彈性,有些則堅硬。

也曾經有筆廠做過鍍金的銅尖,但是現在已經沒人做了,也就不值得討論了。

現代還有筆廠嘗試用鈦金屬來製作筆尖(最早應該就是parker的T1),鈦金屬相當的堅硬,但寫起來帶點柔軟的感覺,但是一旦因施力過大而受損則非常難以修復(有聽過T1的尖受損是沒得修的)。另外鈦金屬尖的導墨性不如金或鈀,使用高濃度墨水時有時會有出墨的問題。

以上歡迎討論指教

前兩天Casper兄提到了他分解Pilot Scholar的經驗,今天很感謝Caspr兄把照片寄來了。照片很清楚的顯示這款筆尖的作法。不同於傳統由握位筆舌夾住筆尖,這款筆是從筆尖末端的地方黏住握位的前緣,而兩旁內彎的金屬部份除了穩定筆尖外,實際上看來應該還有固定筆尖的功能,用來避免筆尖與握位分離。我注意到Casper兄的筆尖是18k金的筆尖,Pilot Scholar應該不是用這麼豪華的尖(除非有不同版,就像3776有不同版本的尖,但手上並無資料可考,實際上手上的Scholar給我的感覺比較像學生筆),我估計Casper兄的筆可能是1970前後的Pilot Custom。Casper兄所遇到的問題,估計如果要恢復原狀就必須用膠黏好,但是問題是該用什麼膠才安全?我想這需要原廠的支援了。說到這我知道有不少的筆友喜歡拆筆,特別是新筆友,極容易拆壞筆,實際上安全的拆筆是需要經驗的,即使知道原理也未必能安全的拆開。所以我還是要建議如果筆沒有問題不要隨便拆筆,因為拆的過程中是很容易造成筆的損壞的。特別是已經停產的骨董筆,壞一支就少一支,實在非常可惜。

分解前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筆尖正面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筆尖反面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分解後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補充
Casper兄的筆就是上方的Custom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筆尖就外觀而言可以說是一樣
Pilot Scholar 筆尖分解

Nibs Problem
最近筆友又討論到筆尖粗細的問題,這是個敏感的議題,之前也談過好幾次。畢竟筆尖的好壞對一支筆的評價有重要的影響,嚴重的可能影響到品牌價值。但我以為還是有理性討論的空間。筆尖的粗細是個很重要的議題,特別是對於使用象形文字的我們,過粗的筆尖會使得文字看起來過度豐腴。請注意本文討論指的都是日常的使用,不涵蓋怡情或是享受書寫的樂趣。

筆尖的粗細對於新的筆友應該是首要重視的問題,因為新的筆友多半從原子筆使用者轉來,而原子筆的線條普遍是比鋼筆細得多。因此新筆友常出現所謂筆尖太粗的問題,過粗的筆尖對新筆友是非常大的困擾。而所謂的太粗有兩個意涵,其一、明明該用F尖結果用成B尖,當然是太粗。其二、出墨量過大、買得確實是F尖但寫出來像M─B尖。

第一個問題比較好解決,日常使用下我們多半是使用F尖(如果以日本的筆尖分級則稱之為中尖),若是主要拿來簽名則可以考慮M─B尖或是更粗的。端看需求。所以只要是日常使用F「或日本的中尖」是安全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也是這次的主題。而我也有過切身之痛,我的第一枝筆就是Pelikan的筆,F尖屬於出墨偏大的那種,拿來寫沒幾次就收起來了,主要因為墨會透過記事本的紙,而且線條也太粗。當時實在是不習慣,之後碰過更多同牌的筆出墨量的設定似乎都不盡相同,簡單的說就是原廠的出墨量設定似乎不穩定有大有小。之後又收了Monblanc的文學家,出墨更大,說明書上說可以免費換筆尖,於是我便拿到台灣分公司去換筆尖,結過分公司說換筆尖免費,但一支要收2000元的來回運費,我一共換了兩支花了4000元,當筆回來,跟原本的還是差不多,墨的流量稍稍減少,是快感覺不出來那種稍稍。非常不愉快的經驗,讓我對品牌的好感度下降不少。所幸對鋼筆還算蠻有熱情,另一方面經濟負擔也許可,不然玩筆的這條路可能就已經走到底了。這些牌子應該是許多筆友都會遇到的,新筆友參考方案有幾個,

購筆前

一、購買前對於筆尖的狀況最好要完整的瞭解。可以請賣家敘述或提出問題。
二、找有商譽的的筆行,試到滿意再買。
三、在未知的情況下EF尖也許是安全的。目前還沒有聽過EF尖有過粗的問題。
四、使用早期的筆比方說1980年以前的似乎這方面的問題不顯著或是沒聽說。
五、日用筆乾脆就考慮從日本筆入手,筆尖非常穩定,目前尚未發現這方面的抱怨。

購入後

一、發現異常立刻請筆行處理,不要拖太久。
二、用較高品質的紙,一些高品質的紙會某種程度改善這種狀況。
三、網路買的花錢請專家調整。
四、有種說法是使用較濃稠的墨水,我還沒有試過。

至於為何廠商會把出墨量調大?目前還沒有看過書上提到這點,不過,出墨量大有個明顯的好處,就是筆尖會顯得比較滑順、,特別是細尖。通常細尖都比較刮紙。是不是利用這點來改剛出廠時筆尖不夠滑順的問題?事實如何無從得知。但是日本筆、OMAS以及部分筆廠都可以做到細尖筆尖一樣很滑順,出墨量也很穩定。簡單的說,個人認為有部分的大品牌,在出墨的穩定度上的確是比不上人家。

常見的迷思

一、筆尖因為是手工做的所以當然出墨會不穩定。
回答:長刀研也是手工做的一樣非常穩定。還有數不清的老筆都是手工做的,一樣都非常的穩定。80年前就達到非常穩定。另外手工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手工法,長刀研的手工與老筆的手工與萬寶龍的手工不知道能不能劃上等號?之前看現代專業的筆尖代工商是手工操作機器製成。

二、作筆尖的師傅多所以筆尖當然不一樣
回答:這裡必須提到品管的概念。當廠商將筆尖分成粗細時,勢必每個尖都有一定的粗細範圍,不管師傅有多少個,都要遵守公司的規定製作產品。要是師傅做出來的產品不符合規範,這時品管人員應將不合規範的產品挑出,請師傅重新調整或是丟棄。所以人多這種說法在現代並不是理由。這種狀況叫作品管問題。

三、筆尖變化多,收藏樂趣多,
回答:這句話基本上是對的,但F要在F的範圍內變化,B要在B的範圍內變化。

四、有筆友介紹5大名筆,是不是跟著買比較保險?
回答:所謂5大名筆之說,之前H.Chou的文人館經研究已證實是道聽途說所造成的誤解。這幾支筆,筆尖設定差異很大,筆身都是大筆規格,多數人未必合適。大概只有M800普遍接受度較高。其他筆不同意見的很多。總之,別人說什麼別理會,5大名筆可以參考看看,但找自己喜歡的筆,用得順手就行了。至於收藏價值,在我們有生之年,量產筆應該沒有什麼收藏價值。連限量筆貶值的都不少了。

五、因為西方的語言是拼音文字所以尖都用得比較粗。
回答:經過Penhero最新的調查此事根本難以成立。F尖恐怕才是多數人日常使用的。另外既然已經有標示筆尖等級了,講這些話也是推諉之詞。

六、是不是被點到名的所有的筆都是有問題?
回答、否,一定程度可能有問題,有可能是因為筆賣的多,使用者多所以反應者眾,問題更顯著。但的確有不少筆友反應。沒點到名不代表就是穩定。

誠心的建議:

對於出墨不穩定的品牌,首要還是要加強品管,不管出墨如何,線條還是要在規範內。要是於原廠不能配合,出貨前代理商或分公司是不是能自己檢查比較一下。盡量減少消費紛爭。把產品做好才是筆廠與消費者雙贏。

Octanium尖是Parker在1950年時,為了降低學生筆的成本,利用八種金屬所製成的筆尖。主要裝配在平價的51,以及21,45等系列。照片中的Octanium尖則是裝配在Parker75上。資料顯示為了降低成本與售價Parker曾在75 Flighter上裝配這種尖以和較高價的Flighter Deluxe有所區隔,但不幸的是市場對於這種低價策略反應並不理想,也因此為數不多的這類筆款曾銷售出去,從今日的收藏角度來看,我猜剛好情況是逆轉了。只是我並不明白,在二次大戰期間由於金的限制使用,許多筆廠都有推出各式各樣的替代筆尖,為何Parker要自己研發這個筆尖呢?這筆尖除了便宜外,相對於其他筆尖是否有其他好處呢?

合金比例如下

強度以及硬度

40% 鈷

15% 鎳

20% 鉻

彈性

7% 鉬

2% 錳

15% 鐵 (約當)

額外針對壓力以及氣候條件

0.04% 鈹

0.15% 碳

特別感謝香港筆友Michael提供寶貴的照片。

關於前一篇Parker T1 尖為何不是一體成型的問題,向Michael求救之後終於有了答案。Michael表示這些T1尖原本是為Parker 75 Flighter 所生產,只是數量非常的少。Parker也有生產 鈦金屬的75,而這款筆比T1更稀有。而照片中的筆正是鈦金屬的75(原型筆,筆尾的末端有金屬部分)。這筆特別的部分在於一般的鈦金屬75在筆尾的末端都沒有金屬部分,因此看起來很像從T1變化而來,但實際上擁有金屬尾端的鈦金屬75仍然是存在的。在這當中最諷刺的是鈦金屬75所搭配的筆尖竟然是一般的18K尖而不是鈦金屬尖。

T1是由Parker公司於1970年所推出的的特殊材質筆款,筆的主體是用太空金屬的鈦金屬生產。由於鈦金屬十分的堅固而且質輕,用來做鋼筆實在是不錯的材質。可以想像在當時這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堅固的筆了。但也因為鈦金屬的強韌,使得TI的生產十分的困難且成本非常高。也因此這筆也只短短生產一年的時間就結束了。至今日是Parker收藏家們高度注意的筆款之一。除了Parker外OMAS,LAMY以及Visconti等筆廠也都出過鈦金屬的筆身。OMAS以及Stipula更配有鈦金屬的筆尖。 在日本,鋼筆稱做萬年筆,實際上再過幾百年,能繼續存在的鋼筆一定比今日少很多,今日一些名牌鋼筆,不到數年時間,輕則筆蓋產生裂痕,重則裂管漏墨,我想也只有像T1這類型的筆才夠資格稱做萬年筆吧。另外關於這筆尖我感到十分的好奇,書上的T1從筆尖到握位是一體成型,但照片卻只有筆尖的部分,但清楚的印著Parker以及Titanium。是Parker鈦金屬尖沒錯,但為何如此,還盼Parker專家來解說一下。

特別感謝香港筆友Michael提供寶貴又清晰的照片。

「補充」答案已經取得明天揭曉


鈦金屬為重量輕、強度高的的金屬。對於酸、具腐蝕性的物質以及墨水,有極佳的抵抗力。為適合做筆尖的材質。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