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n d’Ache


我經常在外國的書局或文具店看到 Caran d’Ache 849的原子筆。有著很扎實的六角結構加上各式各樣的花樣讓我一直很想入手,只可惜只有原子筆,而我不想收原子筆,也因此一直沒有入手。一直到前幾天我突然發現有了鋼筆版本,於是就上網定了一支新的紅色。這款筆的競爭對手很明顯的就是Lamy Safari。相對於Safari的塑膠以及粗壯,849採用鋁桿帶著微微的纖細。我喜歡這種纖細的感覺,有點像1930年代英國的Swan Minor(SM1),感覺更優雅更細緻。筆桿上惟二的字就是 Caran d’Ache 849 以及 Swiss Made。當然Swiss Made就是一種品質的保證。而Caran d’Ache 849卻隱藏在筆夾之下,我猜是一種設計風格,盡量讓筆看起來整潔簡單。筆蓋以及筆尖上刻有卡達的象徵(六角形的圖騰),呼應著六角形的筆桿。而筆蓋可以輕易的從筆的前端或後放蓋上,無須特別去轉動。我手上的筆是EF尖,感覺出墨不多不少,規規矩矩的,但是我個人喜歡EF尖但是帶著更濕一點的出墨感,看著墨水乾掉的感覺非常的不錯,結果自己調整一下出墨很容易的就達到我想要的出墨感。整體而言我覺得這筆相當不錯,我很期待能早日看到各種限定款的上市,只希望不要跟Lamy一樣只有在顏色變化,感覺有點無趣。可以邀請藝術家在筆桿的烤漆上作變化,就像庫柏力克熊一樣,千變萬化,相信有機會成為另一種值得收藏的經典。


1998年瑞士的筆廠Caran d’Ache推出了一款稱作Riviera的限量筆。有ruby red以及emerald green兩色,筆尖為雙色18k金尖,上墨系統採用吸墨器,筆桿的雕花為vermeil(銀鍍金),各限量999支。這款筆據說由洛桑著名的金匠Edouard Jud所製成,設計靈感來自瑞士Riviera的日內瓦河岸邊茂盛的葡萄籐。設計師將成熟的葡萄以及葉子交錯編織成筆的護套。製作的過程則是先由手工製作出石膏模,然後將銀灌入,再將成品取出由手工完工。最後才到Caran d’Ache鍍金。整支筆的做工細膩,手感沉穩重心落在前方,寫起來非常的舒適。算是Caran d’Ache非常出色的限量筆,獨具一格,個人認為近年來的作品少有能匹敵的。現在要收到這筆應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好東西願意割愛的人並不多。

旅居英國的玩家bobocat兄在鋼筆眾議院發表了對瑞士筆廠Caran D’Ache作品的看法,我以為這樣的精闢的分析實在罕見,其中更提及了一支好筆應重視的許多細節,對於想要入門的筆友十分的有參考價值。經bobocat兄同意轉載並收藏於筆記。


作者:bobocat

第一眼見到這隻鋼筆, 可能會覺得它十分的平凡吧. 綠色的筆身及筆蓋, 銀色的筆夾及筆環, 看起來就像小時常見的百元級的學生平價鋼筆. 筆身線條簡單, 也沒有漂亮的雕花或是紋飾, 說是時尚流行下復古風? 不像. 說是有現代的設計感, 它確實也沒有. 總之; 這筆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 在今日這種以造型美觀取勝的鋼筆市場. 這樣子的造型真是低調到不起眼的地歩了. 但是這看似平平無奇的Leman卻是CdA的旗艦筆型, 也是CdA大部份限量筆的基礎. 在英國, 一隻Leman基本款的牌價相同於MB的高端主力Meisterstück 146!!! 沒有耀眼的小白花加持, 沒有眾人追捧的活塞, 也沒有半世紀曆史做盾. CdA是憑什麼敢在Leman上標出相同於146的價錢?

確實, 這隻筆並不是能以第一眼映像就讓人驚艷的作品. 但是深入的去瞭解它, 卻給了在下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動. 個人認為, 這隻筆呈現出來的趣味, 是一個超越現實的命題: 如果沒有原子筆, 中性筆的出現. 如果鋼筆仍是主力的書寫工具, 一隻現代世界中的好鋼筆, 應該是什麼樣子? 而Leman代表了CdA給予這個問題的回應.

將筆拿起; 第一個讓人驚訝的地方出現: 紮實穩重的手感….它用無聲的重量, 回答了今天的第一個驚訝:: 」原來這筆不是塑膠做的呀!!!」

沒錯, 雖說Leman不起眼的外表, 可能會讓人誤為它是便宜的發色塑膠桿鋼筆, 但這事實上, Leman的筆桿不是膠桿, 也不是什麼珍貴XX樹脂, 甚至不是一般金屬筆桿中常見的不鏽鋼. 這隻筆是以銅打造, 筆身的綠色部份則是銅製筆桿上的漆塗, 近看才發現表面為光滑異常的鏡面而沒有任何細紋, 這層漆塗不是一般平價或流行筆款中常用的噴漆. 而是近似於中國漆質感的烤漆. 配上這隻筆英國賽車綠(Racing Green) 的顏色, 沒錯, 看起來像極了跑車的車身烤漆. 輕敲身筆, 傳來清脆的響聲, 說明了筆桿的堅實度. 果然是正宗萬年筆的氣勢. 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筆身表面極為耐用耐刮. 日常使用完全沒有強固上的考量. 也不用特別保養, 日常使用刮痕??? 沒見過. 這筆只要拿布一擦, 馬上又光亮如新. 永不顯舊.

這隻Leman的筆蓋也是銅製賽車綠漆塗. 筆蓋合上時全筆配重均衡. 風格統一. 沒有特別花俏的地方. 但是隱隱透出其不凡的大方實用取向. 配色簡單, 就銀錄二色. 銀色的部份有天頂, 尾蓋, 中段握位銀環及筆夾. 均為銅質鍍銠. 閃亮之外也有足夠的硬度, 不易在使用中被留下刮痕. 唯一有第三個顏色的地方, 是天冠部份CdA商標的紅底. Racing Green是Leman較早期的版本. 這個商標是以浮雕方式刻於天頂, 紅底銀字, 充滿立體感, 十分精緻. 近年來的銀蓋及黑色Leman版本, 這個天頂的商標已經改為雷射蝕刻. 雖然看上去較具現代感; 但是, 做工無疑的是簡化了. 也不再有浮雕做法能呈現出的立體質感. 個人較偏好舊版的作法. 不過; 當然蝕刻還是要比用印刷的要好.

Leman的筆夾十分精緻, 並非只是安上一條銅片而已. 而是內建的彈簧機構式. 除此之外, 筆夾本身及前端球體為實心鑄造一體成型. 造型流線而且打磨細緻, 不像其他筆款往往用銲接或捲製. 筆夾也許只是一個小地方; 但Leman迷人的地方, 正是這種在小地方的上的講究的態度. 而筆夾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筆蓋是採用旋蓋式的設計. 旋開筆蓋, 又是二個讓我驚訝的講究設計. 第一, 筆身的螺紋基部有裝有一個黑色的橡皮O型墊環. 增加了筆蓋的氣密性. 這樣子設計的功能有二: 首先, 就算墨水由筆尖漏出, 也會被封在筆蓋中, 不會流出來弄髒衣服. 事實上, Leman的全筆密合度是我見過的鋼筆中最好的, 是一隻不會漏墨的鋼筆. 而能做到這一點, 是來自這隻鋼筆在設計上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後面會再次提到這一點. 在這裡就先不多作介紹. 在此同時, 這樣子的優異氣密設計也讓在筆尖中的墨水不易乾枯, 從而減少了下筆時第一筆枯水的可能性.

Leman在筆蓋上的第二點驚奇是: 它的筆蓋內螺紋母頭也是全銅製. 質料和握位後的銅製螺紋公頭相同. 這一點看似平凡無奇. 但是找這樣子的筆還真不容易. 現代筆為了製程容易, 筆蓋內的螺紋通常是和內套一體成形的用塑料射出製成. 只要套進筆蓋內就大功告成. 筆蓋部份完全不用再作螺紋車工的手續. 名貴鋼筆如卡地亞, 萬寶龍貴金系列等, 雖然筆蓋為金屬材質或銀製, 其內部也同樣是如此製造. 然而, 這樣子的工法固然方便, 卻也有強度問題. 日久使用久了, 塑膠射出材質會被磨損. 當螺牙咬合不再緊使, 就會出現筆蓋鬆脫的問題. 更嚴重的, 有些筆的螺牙公頭為金屬材質, 看似用料紮實, 但是在不太見人的筆蓋內緣, 母頭一樣是塑膠射出(Dunhill AD2000, Cartier Trinity, GV Faber Castell Classic等). 這下好了, 二種材質硬度不同, 磨損更巨. 早晚筆蓋內那塊要磨平. 但Leman則不用擔心, 公母端螺紋都是銅製. 密合完全, 堅固耐用. 而且筆蓋內部一樣打磨精細光滑. 這筆的外型也許不是最美的, 但是筆蓋內部是絶對是我看過最美觀的. 在筆身螺紋後方打了一排小字 」Swiss Made」 …嗯, 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作瑞士工藝.

轉開了的筆蓋. 呈現出來的是鍍銠的18K金筆尖, CdA的筆尖一向較嬌小. 不過Leman配的這隻已是該廠最大號的了. 菱型的二側向外延伸較寬, 除了比較大氣外, 也說明了筆尖的彈性可能會比較高. 筆尖刻花為對稱並列的飛翼. 中間則為圓型的CdA廠徽. 設計上中規中矩, 並不特別. 不過也很有自己的風格. 這隻尖寫起來偏軟. 彈性較大但是離彈性尖當然還很遠. 要作出一些粗細的變化是可以的, 但是也就是這樣子了. 若要寫洋文花體或中文字出鋒, 還是要看個人功力, 這個尖本身是沒法子提供任何額外的協助的. 換句話說, 表現十分近代. 紙面反饋明顯, 出水不大但沒有明顯死角. 供水穩定. 輕寫即可出水.

黑色筆舌不大, 標準的CdA造型. 簡單而低調. 明顯的塑料射出材質, 也沒有再經過酸蝕處理, 外表看上去光亮得很. 個人也認為筆舌一向是CdA可以再改進的部門. 不過, 老實說他們家的筆出水表現已經不錯. 在這一點上似乎也沒必要特別要求.

Leman的握位是修長的黑色塑料製. 打磨的極為光滑. 不過表面似乎有作特別處理, 磨擦係數是很高, 不滑手. 只是不知道多手汗的使用者的情況是否相同. 筆握的前端有銀環, 增加了精緻度. 基本上CdA的金工是是讓人放心的, 所以這個銀環又為筆的美感加分了. 握位在造型上是流線型的前窄後寬. 長度夠. 符合人體力學的設計. 自己的習慣是寫字時不套上筆套在筆尾, 用Leman書寫時, 全筆重心落於虎口, 但是握位的重心會落於食指及中食第一節中後部份. 使用起來完全不費力. 在筆尾是否套上筆蓋對握位重心的改變不大(套上的話, 握位重心會向後約到食指第一節關節處. 考慮這隻筆重達近50公克. 這是極為突出的配重表現.

握位後方是大型的亮面鍍銠銀環, 這個中段銀環是向內微凹的, 如寬腰帶一般將筆分為二段. 讓Leman整體看上去十分大方, 簡單而不花俏. 銀鐶上有用電射蝕刻的CARAN d’ACHE廠名. 這隻賽車綠是早期版本, 所以廠名的字體較小; 廠名總共刻了兩次. 新版的Leman則將字體顯著的放大, 所以只刻了一次廠名. 同樣的, 個人又是比較喜歡早期版本的刻字, 秀氣許多.

這個腰帶的部分是全筆最寬之處, 之後筆身就流線型的收窄. 到筆尾的部份以小型銀色鍍銠尾蓋收尾. 線條簡單, 看似並不特別, 但是人體力學的設計極好, 收窄部份剛好順著虎口的位置, 用起來十分舒適. 而收窄的筆尾減輕的虎口後筆身的重量, 讓筆身的重心集中在握位後方. 即使在筆尾套上筆套, 書寫時重心也不至於向後太多. 是將造型及專用結合的最好例子. 許多人覺得西方筆廠在造筆時對書寫時重心的考慮較為不重視. 這看法當然有其根據, 但是Leman的設計顯然在這一方面十分用心, 值得嘉許.

Leman的上水機制是現代鋼筆主流的卡吸二用. 這種上水方式是個人最喜愛且支持的. 但是其本身並沒有太多特別值得探究的地方. 將Leman的握位轉開, 將身桿移開, 上水機構就出現了. 讓人讚賞的Leman在這一個看不見的地方仍然是一貫的講究; 首先, 整個卡水基座, 包括了螺紋公頭都是銅造, 十分堅固耐用. 再來, 螺紋公頭前方又裝了O型環. 確保握位總成及筆桿之間的密合. 筆桿內部的螺紋母頭也是銅製的. 耐用度沒問題.

在這裡要先回頭來提到這隻筆的氣密性了. 之前提到說Leman是我見過的鋼筆中氣密性最好的, 這一點的達成就在於這個握位部份的設計: 首先, 筆蓋前端的口徑和筆桿上銀腰帶前緣是相同的, 所以一旦將筆蓋旋到底, 筆蓋及筆身之間就完全接合. 這點看上去沒什麼, 但是實際上, 95%以上的鋼筆, 其筆蓋的口徑都粗於筆桿. 蓋上筆蓋, 其實只是讓筆蓋套在筆桿上, 其結合的部位只有筆蓋內的螺牙咬合處而已. 所以筆蓋和筆桿的接合處必然有個類似於台階的」斷層」. Leman則是少數筆蓋及筆桿完全密合的鋼筆. 其筆桿及筆蓋的結合處線條是極為平整而沒有斷層的. 由於其筆桿及筆身都是銅製, 要做到接口兩端口徑一致, 完全密合, 非要有精密金屬鑄造加工的技術不可. 再加上之前在介紹筆蓋時提到的在筆桿螺紋公頭方後上的O型環以確定筆蓋完全氣密.

而第二道氣密手續則是在筆桿和握位總成之間. 握位總成上的O型環讓握位總成是如何塞子一般和筆桿內緣密合. 每次轉開握位總成將其抽出時, 都會聽到類似開酒時的」啵」的一聲, 可見這裡也是氣密的. 加上握位和筆桿的結合處也是同樣是口徑相同且密合. 我有理由相信, 以Leman的密合程度, 就算是滿裝的卡墨管在筆桿內爆開, 墨水也決計無法外流.

向筆桿內部看去, 又發現了一點很有趣的地方, 這部份的筆桿正是筆桿銀腰帶的部份, 其前端外圍是銅製的筆蓋螺紋. 而內部連接握位總成的螺紋則刻意深入身桿內約2公分. 其用意當然是讓這二個螺紋前後錯開, 不至於讓這個部份因為內外都刻了螺紋而過薄, 造成強度不足. 這就是講究品質的地方了, 即使是以銅製的接口, 仍然不在筆身強度上妥協, 在這樣子的小細節上, 一般消費者根本不會留意, 但筆廠作出合理的設計. 為的是讓筆的壽命更長久. 這就是端士工藝的精神吧. 紮實, 可靠. 這樣子的堅持, Leman作為一隻瑞士鋼筆, 將其完整的表達出來了.

隨筆附的原廠活塞吸墨器(標準歐規)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 但是其實也是有學問的, 其內管表面打磨應該有經過特別處理. 十分滑溜. 所以CdA的吸墨器有二個特點: 一是轉起來完全不費力, 好用. 二是墨水不易吸附在管壁上, 所以雖是吸墨器但卻可以一管到底. 吸墨器雖是被廣泛使用的零件, 但是如果用多了就會知道, 各家廠牌之間還是有等級之分的. CdA的吸墨器個人為是各廠中的佼佼者. Leman的吸墨器是早期無螺紋固定的設計. 也就是用拔插式固定的. 在穩定性上可能不如其他CdA較近期的筆款所採用的有螺紋固定的設計. 是一個小小的可以再改進的地方.

總結來說, Leman 並不是一隻看起來顯眼或是特別的鋼筆. 這並不是說它不漂亮, 但是它確實是低調而不突出. 個人認為, 它值得讚許的地方是在於它的內在. 它是一隻真正以用筆人的角度及需求去打造的筆, 這是一個在現今鋼筆工業走向造型取勝的大環境中, 是十分難得的存在. 一間筆廠, 想要呈現給使用他的鋼筆的人什麼樣子的感覺? 這個問題是其造筆理念的基石及中心. 在鋼筆慢慢退出日常用品的範圍的今天, 筆廠們正努力各自在找尋自己的出路. 但是, 在這個過程之中, 許多作品也許確能讓人眼睛一亮, 但是真的拿出來使用, 似乎又覺得不太適合. 即使真的上水來寫, 似乎也覺得這些筆在書寫經驗及日常使用上的想要傳達的」感覺」十分模糊. 它們是一件可以寫字的藝品? 又或是一隻鋼筆? 作為工藝品還是書寫工具? 也許筆廠們自己也不見得比他們的顧客清楚.

過去五十年, 人類的科技進步是極為可觀的, 作為廿一世紀的用筆人, 難道對於造筆的技術要求可以只滿足在上世紀50年代標準嗎? 固然鋼筆是落後於時代的產品, 而能堅持五十年以上的設計被眾人推崇為精典. 我自己卻堅定的認為, 一隻成功的現代鋼筆, 需要能呈現出1950年代時造不出的工藝水準, 比1950年代的設計更能切合現代人使用的需求, 才能算是合格. 在這點上, 個人認為Leman給了我CdA筆廠充滿著自信的答案.

1010

2007年Caran d’Ache發行了一款令人眼睛一亮的超高價限量筆 ─ 1010。相較於過去的作品1010強調來自瑞士鐘錶王國的設計。根據原廠的說法1010是由位於日內瓦的Caran d’Ache總部的設計師、工程師、技師及珠寶鑲嵌技師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所完成的作品。純金筆10枝定價500萬而度銠銀筆500枝定價約60萬。1010所代表的是十時十分,據了解多數的腕錶廣告所顯示的時間也都是十時十分,十時十分所表現的是微笑曲線同時也是勝利的標誌,還有種說法是十全十美的象徵。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1010的確是令人驚豔的作品。從第一眼看到我就覺得這是今年度最佳的限量筆之一。由源自瑞士的筆廠以時間為主題是再合適也不過,另外以齒輪來表現光陰也是非常棒的想法。整枝筆裡裡外外每一個環節都可以看出筆廠的用心,連筆尖都打上齒輪的印記。如果硬要從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會更期待原廠能開發特殊的上墨裝置來搭配這款筆「以鐘錶王國的技術我深信決不是問題」,當然我也不否認,吸墨器在日常的維護上還是有他的優越性,特殊的上墨機制萬一將來故障要修就困難了,不過作為一個玩家,這樣的期待是必須的。另外要是筆上的齒輪會轉動甚至有個時鐘,那就真的驚人了,這個不合理的夢想還希望有實現的一天。

從價格的角度來看,這筆的價格是絕大部分的筆友所不能負擔的,對愛筆的人而言這的確是很令人遺憾的一件事。但也不能否認富豪們的需求也是得有人去滿足。不過我會更期待Caran d’Ache能發行多數人能負擔得起的1010。畢竟一個筆廠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取決於多數社會大眾的認同。

最後特別感謝Caran d’Ache提供相當詳盡的說明與照片分享給台灣筆友。

所有照片經原廠同意轉載
1010 gold
1010
1010
1010
1010

碳纖維筆款屬於CDA的六角型產品系列。筆形十分修長,而筆身經過鍍銀以及鍍銠處理,即使經過長時間筆身還是光亮如新,少了銀筆要常常擦拭的麻煩。另外筆身鑲嵌著碳纖維,整體的而言十分的細緻,精品級的筆。筆蓋與筆身的密合度相當的好,裝著墨水可以放好一陣的也不易乾掉。這筆給人的感覺就是堅固又可靠,我猜想即使再經過50年這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吧,而到時候,許多今天十分漂亮的膠筆恐怕已經傷痕累累了。

Caran d’Ache是來自鐘錶王國瑞士的筆廠。由Mr. Amold Schweitzer成立於1924年以彩色顏料和鉛筆起家。Caran d’Achen是蘇俄文音譯的法文,意思是鉛筆。據說在19世紀末有位聞名的畫家Mr. Emmanuel Poire以Caran d’Ache作為筆名,而該公司的創辦人便以這個名字作為品牌名稱。據原廠的說法,他是世界第一家製造自動鉛筆「1929」以及鋼珠筆「1953」的廠商。而在他的母國─瑞士,具有9成的市場佔有率。另外在彩色顏料領域,他也是知名的廠牌,連藝術大師畢卡所也是他的忠實客戶。該牌的鋼筆歷史似乎著重在1980年以後,之前能查到最早的時代是1947年所推出的Ecridor系列,但那正是鋼筆產業開始走下坡之時。也許是如此對該牌的印象一直是精密,現代與珠寶。在玩家市場這牌的筆被提到的機會並不多。也許這與市場定位有關吧。不過該牌的筆給人感覺十分的堅固而細緻。與其他廠牌很不相同。只是很可惜的是在上墨系統方面該牌並沒有再下功夫,目前看到的筆好像多以吸墨器為主。這點個人深感不解,因為瑞士既然能生產極端複雜的手錶,設計獨特而有效的上墨系統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吧。不過據筆友小乖乖的說法,該牌的吸墨器能寫到最後1滴墨為止,完全沒有廉價吸墨器常見的問題。這點也算勉強補償一下上墨系統的遺憾。另外該牌的Hexagonal Collection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支筆,這部分就待以後再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