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er 180
前一陣子筆友進了幾種派克 flighter,flighter一直是我有興趣收藏的款式,而近代的派克我碰的並不多,主要原因就在於我認為近代的派克就外表上實在長得太像,就個人的觀感而言欠缺外在美,收藏這些筆都要靠體驗他的內在美,而且雖然離現代很近但資料卻不多,雖然研究鋼筆的歷史是我的興趣,但有時後真的挺累人的,我想乾脆趁這一次,一方面收進flighter,一方面補強近代派克的收藏。而派克 180就是其中之一。

派克在1979年導入180,在當時仍是原子筆大行其道的年代,但鋼筆市場其實已經默默的在復甦了(鋼筆市場發展1980年代)。第一眼見到180不少人會懷疑這是不是一支鋼筆,就外型而言這款筆介於鋼筆與原子筆之間,實際上這樣的設計正反應了180所存在的年代。180之所以奇特就在於他的筆尖呈現幾乎是平面的三角形,筆尖的頂端兩面都有銥金點,所以兩面都能寫,180所代表的是轉180度筆仍能書寫。而筆尖的兩面粗細並不相同,180共提供兩款筆尖,XF/M以及F/B,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筆尖的粗細使用。根據美國收藏家表示,筆尖兩面都點上銥金點的概念其實在1920至1940年代間便存在了,在當時這些筆尖稱為duo-point nibs(雙面尖),兩面都能書寫。但180所挑戰的並不僅止於雙面的書寫,180更進一步挑戰原子筆,相較於鋼筆,原子筆在書寫時需要使用到更大的力量才能轉動筆尖的圓珠,如果用原子筆的力量來使用鋼筆將容易造成筆尖的變形,180利用上下兩片支撐,讓筆尖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實際上這樣的設計並非完全派克所原創,早在1930年左右Eversharp(永鋒)的名作Doric便推出可調式筆尖,利用的便是筆尖上的金屬片的移動來調整筆尖的彈性,到了1946年代義大利的大廠OMAS推出361,在筆尖部位套上一個塑膠環,讓筆尖一面極具彈性而另一面則全無彈性,180的設計應該就是延續這個脈絡,特別在筆尖上的支撐上,一面長,一面短,我注意到長的那一面是細尖,而短的那一面則是粗尖,在這長短之間就造成筆尖兩面的彈性不同,進而影響出墨量使得粗細不同,這簡單的變化從Doric到180花了近50年。從筆桿的粗細來看180是款非常細的筆,握起來有點像早期的原子筆,我注意到那個時代似乎常出現這種細長的筆,是否跟原子筆有關?有待更進一步的查證(也希望知道的筆友能提供資訊)。

資料顯示在180開始發行時,派克提供了金屬桿以及漆桿供消費者選擇,當時漆桿包含了青金石,孔雀石,石英紅、龜甲以及木紋等顏色。但不久後便放棄了漆桿,改以成本更低的單色取代,我隱約有種感覺,似乎派克的老筆經常都是剛出來的時候貨真價實,後來料都越來越差,然後停產,是我的錯覺嗎?雖然180對筆尖的設計作了巨大的改變,但明顯的並市場的反應並不好,在短暫數年的發售後,派克在1985年決定讓180走入了歷史。
[圖片說明]出墨大的一面
Parker 180
[圖片說明]出墨小的一面
Parker 180
[圖片說明]吸墨器
Parker 180
Parker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