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溝通


有筆友回應意見如下,原本我以為經過了這幾年的激烈討論,這問題早該有了結論,這留言讓我想談一談這個問題,不是針對筆友而是對問題本身。

從我玩筆開始這樣的爭論就一直不休。曾經我也激烈的與別人爭論過這樣的議題。不過隨著收的筆越來越多,收的種類越來越廣,我開始有更寬廣的想法。

首先我必須說,所有的筆本來就是必須擁有書寫功能的。當然隨著時代的不同對於書寫的表現有著不同的標準(所以鋼筆的設計才一直演進)。不過如果以同一個時代同樣的標準而言,不能寫的筆通常我個人認為應該稱為瑕疵品。那是一個品管失敗下的產品,不應該存在於市場上。簡單的說每支筆,都應該有著屬於他所屬年的書寫表現。到這裡筆友應該能理解到,不同時代的筆其實在書寫上的表現並不相同。

喜歡老筆的朋友我相信手指頭經常被墨水染得都是顏色,主要還是因為筆舌對於墨水的流量控制不如現代的筆,所以動不動漏墨。如果以現代筆的標準來看老筆,那或許也是種品質不良。如果一支筆常染得你手上都是墨,有多少筆友會堅持這筆本來就是用來寫的?當然這樣的筆是可以寫的,而寫有著不同於現代的筆尖表現,不過要拿老筆來參加國家考試,我會說是自找麻煩。

另外有些古董筆有著透明的賽璐珞,不過只要沾上的墨水這些賽璐珞就會越來越深,漸漸失去一支新古董筆的光彩。當然幾十年前當這些筆被製作時並沒有被考慮到收藏的問題,這樣的筆使用上也沒問題,不過如果所有的玩家都拿來用一用,不久的將來就沒有人能夠親眼看到這些筆的原始模樣。這樣的筆又到底該不該用?

除此之外,從早期以來就有著從日本傳來美輪美奐的蒔繪筆,如果你有看過早期的筆就會發現,許多時候隨著使用的頻率,筆桿上的美麗圖案會漸漸被磨掉,到底這樣的筆是否該經常的使用或是淺嚐則止即可?

最後我個人覺得其實一支筆玩家想怎樣都行,不用去批評別人的玩法,就好比我們家的花瓶就一定得插花不可嗎?那為何我們就不去批評故宮收藏的花瓶不插花就是收藏在櫥櫃裡的垃圾?我常用瞎子摸象來形容這樣的情形,每個人都堅持他摸到的就是象的全部,但其實都只是象的部份。如果你摸夠多,摸夠久那你就知道象是什麼了。


相關文章:修 – 不修

這一陣子墨爾本的美術館(NGV)正在展出ART DECO(裝飾藝術),這個主題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在1920-1930年代的古董筆資料我看見過好幾次這個名詞,而且他的風行時期正是鋼筆的黃金年代,在1920年代的刻有幾何圖形的金屬筆據了解就是這樣的風格。從字面上直接翻譯就是裝飾藝術,但翻譯並未傳達出具體的概念。於是我參觀了這個展覽並對ART DECO有的點初步的理解。ART DECO這名詞起源於1925年巴黎國際現代化工業裝飾藝術展覽會,decorative art在法文寫成art decoratifs,當時並沒有這個名詞,後來才用ART DECO作為代表名詞。在當時展覽的重點在於”現代 Modern”,將當時三十多國的設計一起展出,由於種類眾多,很難用統一用某個風格來稱呼,所以ART DECO指的應該是當時的現代設計風格。所謂的現代在當時而言指的是相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現代。那時的設計深受埃及(特別是圖坦卡蒙墓地發現的古代藝術震驚了當時歐洲的藝術界)、希臘等設計風格的影響,在風格上利用幾何圖形、對稱的線條、鋸齒形來表現作品。當時的作品大從摩天大樓、一般建築、郵輪、火車,小至服飾、茶杯、手錶、Cartier的珠寶都深受影響。甚至好萊塢的影片更將ART DECO推到世界各地。在墨爾本的美術館展出的作品中甚至當時中國的婦女服飾的花色,當時上海的香煙廣告以及日本的漆器都出現這樣的風格。ART DECO橫跨整個鋼筆的黃金時期,筆友不妨多留心手邊的筆,無論是現代筆或是骨董筆,相信有不少這樣的設計。

展覽現場停放的贊助商賓士的ART DECO風格車。

更多資料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直接搜尋google可以找到的參考照片


前幾天電視都在介紹著某名牌的筆是如何的高貴與具投資價值,把收藏鋼筆這個嗜好搞得俗不可耐。老實說我很不喜歡這套歐式的貴族風,好像擁有了一支名筆身份地位就會有所不同,我個人認為貴族風的本身就隱含著階級與歧視的概念,這樣的概念我無法苟同。今天剛好在找資料時看到了西華的Singature Story,總算有個牌子的價值觀能讓我認同。在西華的網站上藉著照片與聲音訴說著每個主角的簽名故事。我簡短的介紹一下其中一位叫Ben的醫生他的簽名故事。Ben的第一支剛筆試在1951年他七歲的時候他父親給他的,很不幸的兩個月後他父親就過逝了。從那時開始,那支筆似乎有了新的意義,有如是他父親的象徵。從此不管他到哪裡都帶著那支筆,即使到白宮也不例外。這筆伴隨著他成長,從高中、大學一路到醫學院。他現在已經是執業30年的醫師了。他已經用這隻筆簽過百萬分的文件。每次的簽名都影響著一些病患的生活。不久前他簽了一份處方拯救了他的孫女,對他而言彷彿是他的父親就在那裡守護了他的孫女。我認為這樣的價值觀才是一個愛筆之人應該有的態度。一枝筆除了書寫的功能外能進一步成為家族的紀念或是工作的夥伴,我相信這才是多數人喜歡鋼筆的理由。雖然我並不是那麼喜歡西華的筆,不過這樣的品牌價值的確增加了我對西華的認同。比起一些已經走火入魔的牌子,總算還有些品牌堅持著較正常的價值觀。

ABOUT NIBS
這兩天TACKING兄在鋼筆眾議院推薦了一篇Richard Binder關於筆尖材質的文章。這篇文章很有趣,提到了之前我們不是很瞭解的領域。這領域也是一般鋼筆書籍幾乎不會提到的,我整理了我的心得,跟各位筆有分享一下,由於語言的緣故,如果有誤解的地方也請筆友不令指教。

這篇文章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觀念。

當所有材質的筆尖都能做到一模一樣的表現時,最好的筆尖當然是最便宜的材質,但是這樣情形是不存在的,這說明了不同材質成份的筆尖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效果。

如果從耐用的角度來看,金尖是相對抗酸蝕的筆尖(早期的墨水多是酸性,對筆尖會產生腐蝕),這也說明為何早期的筆尖多是金尖。但是純金24K並不合適用來做筆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過於柔軟而容易導致變形,所以藉由加入其他金屬(銀、銅、鎳)來增加筆尖的硬度,並容易調整。經驗發現14K金是最合適用來做筆尖的成份,當金的含量到達18K金時,會喪失一些14K金尖的特性,比如當施力過大時容易變形。相較於14K金,18K金尖較軟,請注意軟跟彈性並不是同樣的概念,所謂彈性指的是在經過多次的施力以後筆尖仍能恢復原狀。這也是筆尖師父多不願意為18K金尖增加彈性的原因。(參考Nib.com在調整筆尖彈性時也是建議用14k金尖)。從另一個方向來看,當然也能做9k金的筆尖,但是當金的比例降低時,筆尖變得相對容易被腐蝕。既然14k金尖優於18k金尖為何當今的筆廠多做18k金尖呢?主要原因在於有些國家當金的比例低於18k時,便不能標示為實金(如法國),而18k金尖又容易被引導成品質和奢華的象徵,也因次筆廠多推出18k金尖,但對消費者而言,我們的付出了更多的金錢,但卻未能得到較合適的產品。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Esterbrook用鈀製成了8000系列的可換式筆尖,鈀跟金比起來較不具彈性,但仍能利用成份調整,但跟金一樣是貴金屬,外表卻像拋光的鋼,也就不流行了。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將金列為戰略性資源(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日本)百利金以及萬寶龍都推出不鏽鋼尖。在有些百利金的100n上可以看到印著cn的鋼尖。這些筆尖有些有彈性,有些則堅硬。

也曾經有筆廠做過鍍金的銅尖,但是現在已經沒人做了,也就不值得討論了。

現代還有筆廠嘗試用鈦金屬來製作筆尖(最早應該就是parker的T1),鈦金屬相當的堅硬,但寫起來帶點柔軟的感覺,但是一旦因施力過大而受損則非常難以修復(有聽過T1的尖受損是沒得修的)。另外鈦金屬尖的導墨性不如金或鈀,使用高濃度墨水時有時會有出墨的問題。

以上歡迎討論指教

鋼筆收藏 資產化?費用化?
前一陣子我在鋼筆眾議院提出了鋼筆收藏資產化的觀點,收到了筆友的一些回應,有人說太不浪漫了,這我同意,但人生就是少不了柴米油鹽,總不是時時浪漫。但有人還特別PM給我說覺得我這樣很不厚道。老實說我不知道他在寫些什麼,為了避免誤解我特別到了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網路字典查了一下何謂不厚道。簡單得說就是不誠懇,刻薄的意思。老實說我認為有點過份了,我認為這位自認是愛筆的實寫派人士超過了他應有的分寸。我一向主張不管貴或便宜的筆都有可玩之處。但是如果只認為只有自己的玩法才是唯一的王道,甚至要進一步作人身攻擊這就令人無法接受了。

首先要先說明何謂鋼筆收藏資產化的意義。資產與費用是會計上兩個重要的名詞。何謂資產?簡單的說,現金、土地、房屋、機械設備以及股票等都是資產。何謂費用:交際費,水費,電費,電話費這些都是費用。明顯的比較起來資產對未來有可能產生收益,而費用則是當期認列。如果你買一個藝術品,能時時欣賞那就是資產。如果吃一晚牛肉麵飽足於當下這就是費用。在做一個比方,買房子就是一種資產化的行為,而租房子就是一種費用化的行為,當然沒有哪種一定是比較好,要看用途和需求。但是從玩筆的角度而言這就有差異。資產化簡單的說就是十年後你的筆還有一定的價值,費用化則是十年後大概也沒有什麼殘值了。同樣的玩十年筆當然是將來收藏有所價值的好。人生中需要資產化的只有鋼筆嗎?這點筆友可以自己去想一想。

說到價值這又有不少筆友不認同。老實說,一枝幾千元的筆,的確沒有什麼好談的。但往往一些筆友都是幾十萬的下去,這當然又變成一個重要議題。那些講大話的等你花了幾十萬在玩筆時再跟我說價值不重要。否則只有麻煩一邊站了。我聽過不少筆友因為筆的貶值套牢而傷心難過的故事。說句實話如果不考慮到價值那就不是玩筆了。特別是骨董筆,根本沒有定價,價格就在買反覆的買賣間出現。如果玩骨董筆不知道價值是件非常危險的事。說到這裡我特別要奉勸喜歡玩二線筆廠的玩家,筆是買時容易賣時難,為什麼會被視為二線筆廠?等你要賣時就體驗深刻了。我不是說二線筆廠就不能玩,只是一定要真的喜歡再買,收藏價值,等你要賣時就知到了,到時別說都是別人炒作害了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價值的往往都是一時的傑作或是由強大的品牌做後盾,有些筆友會批評別人買的筆都太貴了沒價值,實際上我必須明確的指出,平均而言筆友的教育程度非常高,不要以為別人笨蛋你聰明,會這樣想就太天真。

有人覺得筆是一種文化,筆與生命的交錯會對人產生意義,因而買賣筆是件不義的事。如果只有五支、十支筆我可以同意。但是當有五百或一千支的時後,捨不得賣得筆隨便都有數百支。我必須很殘酷的指出,這是實寫派筆友常常因為玩的筆有限而對收藏派產生的誤解,為何玩筆有限?因為熱情有限。我一向沒有主張筆要玩很多,但玩得少又要批評指導別人,就不恰當了。所以當一個實寫派說我不厚道,還說我是以會計的角度在看筆時,老實說我當下只覺得夏蟲不可語冰。

很多事情沒有經歷過是很難明白的,我只能說時候到了你就知道了。如果沒有那一天,那其實也沒有明白的必要了。

之前有筆友說有些冷門筆因為沒人買將來一定稀有,有增值空間。也有人說有瑕疵的筆款,將來的增值也有空間。這些說法,想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先從沒人買的冷門筆款因為稀有而有增值空間。 Waterman Patrician 應該是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吧。1920-30代年10美金的筆,因為賣不好,倒是生產數量低,如今一筆難求,市價約1000美金上下。同樣的道理是否能用在限量筆上呢?所謂限量筆,就是已經限定銷售總數量的筆,不管賣得好不好,都是同樣的數量。之所以會冷門也就因為設計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同,而導致滯銷。在筆友說的因稀有而增值前,會先遇到清庫存的大拍賣而倒致價格大幅滑落。然而每年還有數以萬計的新限量筆推入市場,我想要等到升值幾乎是不可能。如果照這個標準,所有的限量筆都會升值吧。 還有稀有的筆也不代表有增值空間,在ebay上每天都有沒看過的牌子決標,說稀有都非常稀有,可是價格卻是零件筆的價格。

另外還有種說法是,有瑕疵的筆款將來有增值空間。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也有,有些筆的塑料不穩定,而導致裂紋損壞,因此完整的筆取得不易,因而價值攀升。套用在現在是否可行呢?當然有可能,不過要只有你的筆沒壞,別人的都壞光了。再者一款有瑕疵的筆,必定會被筆友所遠離,就算只剩下你的,別人也不見得願意買。簡單的說,在有生之年,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另外萬一你的筆也跟別人一樣壞了,則這整支筆,就只剩下筆尖有價值。最多也只能當零件賣,當零件的筆,最多值個幾百元。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最近有筆友提出警訊”金雕是鍍金的將來可能會褪掉“, 引起了一些討論,話說回來這是問題嗎?就新筆言,筆用了久了,當然多少對鍍金會有影響,但是同樣的樹脂的筆身不是也同樣會傷痕累累嗎?任何筆的鍍金筆夾不 是也一樣會褪掉?既然樹脂的筆身筆夾同樣會有傷痕,金雕褪金也不是什麼特別的。要筆不褪金,無傷痕我能想到的就是把筆隨時放在防潮箱裡面,只藏筆不用 筆,這樣當然可以,只是樂趣就大大的減少了。話說回來如果只藏筆不用筆別的牌子鍍金不會退,同樣的金雕的鍍金不是也不會褪,又何來問題呢?

曾經不止一次聽某些玩家說過,某牌因為使用活塞上墨,堅持品質而使得筆身設計創新不易。這是一種想法見,不過我並不同意。
就以OMAS360為例吧。
360的設計是3角型的,但上墨系統依然為活塞。基本上只要筆身是直線的,活塞上墨都能使用。差別只在或粗或細而已。
同樣的從Pelikan在1929開始發行活塞上墨的鋼筆以來,歐洲大陸的鋼筆以活塞上墨的隨處可見,至今這些老筆的美麗設計仍然是玩家所追求的。
活塞應該完全不影響筆身的創作才是。筆廠的設計能力才是影響創新的因素吧。
null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