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筆心得


2019對我而言算是很有感覺的一年。這幾年我在鋼筆世界感受到許多的變化,其實變化本身也許持續數年了,但2019年我明顯的感受到變化的深化,當然這是我從自己的收藏角度所看到的。

首先,限量筆開始出現裝飾品化,原本一支簡單的鋼筆可以轉化成為裝飾品的一部份,這點在Montegrappa以及Dupont特別明顯,鋼筆可以做成武士,可以做成火箭的形狀,可以做成火車,搭配其他的配件成為一件完整的飾品,而不僅僅是鋼筆而已。雖然目前僅出現在高價的商品上,但我認為假以時日,這領域很有發展空間,以鋼筆為核心可以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產品 – 比方說球棒(其實已經有人做過)。

其次,最近我常會以低於我預期的價格收到限量筆,我以為這跟各式各樣的限量筆無止盡的推出有關。當限量筆的數量多於市場所能消化的量,就有可能會產生類似通貨膨脹的結果。過多的數量使得鋼筆貶值了。對於投資型玩家而言並不是件很好的事。畢竟沒人希望自己的收藏一直貶值。但對於存收藏的人而言,過去因價高而難以入手的筆能收到好像也不是什麼壞事。我就收了一些……,有道是收得早不如收得巧,便宜才是唯一的真理

最後這兩年我也加入了很多鋼筆社群,很明顯的鋼筆社群使得鋼筆的流動速度更快了,全球化的社群讓平時很難看到的筆好像更容易收到。好處是收筆更方便了,壞處是收藏的樂趣變小了。收到很難看到的筆的過程其實是收藏樂趣很重要的部分,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到外國筆展就什麼都買得到,但我還是選擇慢慢的收,慢慢的品嚐那滋味,現在大概要進入另一種收藏樂趣的時代了。

這幾年感覺商業環境變化得很劇烈,沒想到鋼筆收藏也風起雲湧。時代一直在變,大概我也該想想收藏的角度以及方式也該調整了。

41867482441_82d107cf04_k.jpg
收老筆的過程除了狀況良好的以外一定也會遇到需要維修的,或者原來狀況好的老筆,墨囊隨著時間慢慢的損壞,原本好的筆變成需要維修的筆。初玩老筆時也是每枝老筆都要修復,而修復的過程也是充滿了樂趣與成就感,但偶而也伴隨的失手的懊惱與悔恨,至於不會修的就送到專家那裡處理。隨著時間增長,收的筆越來越多,慢慢的已經修好的筆又變得需要維修,原本每枝筆都要修的想法也開始產生轉變。漸漸的我從修變成不修,雖然修筆很有趣,但修好的筆如果沒有什麼使用的情況下又要重複的再修,漸漸的樂趣就變成的負擔,另外也不希望因為自己失手造成世上的老筆越來越少。所以除非是要使用的筆或是特殊想修的筆,我已經不再沒事就要修筆了。同一件事隨著我的收藏的時間與數量不同我的想法也隨著不同。想起以前跟人爭說筆是不是一定要寫,修或不修,其實都沒一定答案,都只是自己因為修行還沒到也就有了偏執。就像小時候對事情的看法從是非題變成選擇題,長大後又進化成申論題。年紀更大才明白什麼叫條條大路通羅馬。

 


今天從我沒有發表過的90篇草稿裡面看到了下面這篇8年前的草稿,對於當年白烏龜的裂管早已經不是討論而已了,後來很多筆友反應了他們所遭遇的問題,事實是什麼也已經很明白了。對於當年的心情我沒有打算Delete掉,因為筆記本來就是我紀錄我對鋼筆感受,這是我的記憶,我仍想記得當時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我對這篇庫存的老文章還感興趣,因為這麼多年後我發現相對我遭遇過的各種問題白烏龜的裂管算是小小的問題,當然以現代筆的標準而言還是很不OK的,不過我已經一點點感覺都沒有了。除了 以外,我還遭遇過 碎、化以及變形。這中間涉及多個品牌以及熱門的收藏我不想造成無謂的討論,正如過去有人提到了,也許是我特別倒楣也說不定。但對於不小心跑到筆記的朋友我還是想提醒一下,不要完全都收同一類型的東西。不要以為連外國幾十年都沒有怎樣的東西,放在台灣也一樣幾十年都沒問題。越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材質我個人認為是要特別小心。溫濕度特別要控制一下。財務管理上有句話就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就是這個意思。當然要是你感情夠深或是口袋夠深,就勇敢向前也沒問題,但有天不要說我沒有提醒你,每當我看到一堆同樣的東西擺在一起時我內心真的替你擔心。


以下2010年未完成文章,也沒打算完成

2006年11月我在筆閣發表了百利金鋼筆裂管事件–處理 。一發表便引起了筆友廣泛的討論。而這篇文章也成為其他華人世界的筆友對於裂管問題討論的源頭。也因為這篇文章的爭議,在當時台灣知名的鋼筆論壇-墨泉在筆友的論戰中結束。但是我並不是最早發現裂管問題的人,在我之前某位我很敬佩的前輩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緣由。最近又有筆友發表同品牌筆款類似的問題,又在一次激起激烈的討論。對我而言當年的激情早已隨風而逝。而那隻筆我一直妥善的收好,一方面想看到底會裂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我想對於當年參加論戰的筆友這筆應該有他的紀念價值。這一次我倒不想談筆商到底有多可惡,到底多不負責任,因為這些論點早已不知討論了多少次,這一次我想在自己的部落格,在無須考慮其他人的狀況下,談一談在討論的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或許這有助於一些新朋友能在混沌的資訊洪流中找到一點方向。

首先到底裂管是不是一件常見的事?我收藏從1910年到2010年約100年間各種材質品牌的鋼筆,在我所知的領域裡,的確有因為賽璐珞的材質不穩定導致財質水晶化而易碎。幾年前我們也曾發現過一款歐洲某s牌的某款筆出現裂桿的情形,後來傳出該牌自付運費幫國內某位消費者修復的說法。也曾發現木頭筆的裂紋。至於在主力筆款的領域裡,在非人為所造成的連續裂桿我從來沒有聽說。除非你把筆摔裂,不然裂管絕對不是正常的事。而筆放在抽屜裡自動裂開也覺不是你的使用不當。

從供給面來看。在這過程中有兩件奇怪的事,

一:既然筆桿會裂,筆友反應激烈,為何筆廠到目前都未發表公開正式說明,而且也沒聽說製程有調整來改善這樣的情形。裂桿還是斷斷續續的傳出消息。我高度懷疑,多數的筆友未必有上網路研究過,一但裂管便和我一開始所懷的的一樣,認為是自己的錯(所幸當時我的筆已經不少,這筆一直乖乖的躺在抽屜裡,我才能肯定這筆我沒動過)。再加上廠商一句使用不當,便乖乖付錢了事或是買一支新筆。就算知道事情始末的筆友大概也因工作忙碌沒有人把筆廠拖到消保官那裏去。所以打死不認看來是上策。

二:既然筆桿會裂為何國內的筆店還在持續的銷售?甚至有筆店願意自己吸收問題筆款。這是一件更令人覺得吃驚的事。在零售業,連幾十元的東西只要盒稍微色通路馬上就退貨,更不用提產品有問題通路幫你吸收。還是通路自己知道在賣害人的東西,一方面原廠強勢不處理,一方面自己知道理虧,半推半就就自行吸收了……

2011─2013年對我而言是沈澱的幾年,一方面我重新檢視自己的健康,開始騎乘並收藏腳踏車,另一方面我也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看到筆就買。目前擁有的筆,就算從今天開始一支筆都不買,也許足夠我的餘生來記錄這些筆的故事,所以筆記永遠不用擔心欠題材。

經過這些時間終於我很確定古董筆是我收藏的核心。這並不代表現代筆就比較不可取,這僅反應了我個人對鋼筆收藏的喜好。其實早在2007年我寫了一篇最近比較喜歡老筆就已經反應了我的基本想法,只是當瘋狂的購筆行為停下來後更確定的自己的想法。

這些日子我也發現手工訂製筆在筆友間也開始普遍起來,各種不同的木質筆成為玩家的新寵。越來越多的款式與設計在筆友的支持下誕生。本土化的精品筆廠慢慢從理想成為現實。回首2011年對尚羽堂的介紹,Rudy大哥的理想正一步步的實現,2014年相信更多更精采的作品也會隨之誕生。也許我也該開始思考屬於自己的木質筆收藏了。

隨著我們對鋼筆的理解越來越深入,筆友對自已的收藏也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多使用各種技法於筆桿上的鋼筆也開始出現在筆友的收藏中。比起當年我開始收筆時筆友推薦筆壇三聖,或是五大名筆相較,有著非常長遠的進步。下圖是開始被筆友喜愛的鎌倉雕。

2013年 Penachates 林兄開始了老筆新樂園,林兄跟我一樣經過幾年的思考發現了老筆才是他的最愛,林兄對鋼筆的結構與維修的經驗是我認識的筆友中數一數二厲害的,希望老筆新樂園的誕生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玩筆樂趣。喜歡老筆的朋友可以加入老筆新樂園粉絲團以獲得最新的資訊。

有筆友回應意見如下,原本我以為經過了這幾年的激烈討論,這問題早該有了結論,這留言讓我想談一談這個問題,不是針對筆友而是對問題本身。

從我玩筆開始這樣的爭論就一直不休。曾經我也激烈的與別人爭論過這樣的議題。不過隨著收的筆越來越多,收的種類越來越廣,我開始有更寬廣的想法。

首先我必須說,所有的筆本來就是必須擁有書寫功能的。當然隨著時代的不同對於書寫的表現有著不同的標準(所以鋼筆的設計才一直演進)。不過如果以同一個時代同樣的標準而言,不能寫的筆通常我個人認為應該稱為瑕疵品。那是一個品管失敗下的產品,不應該存在於市場上。簡單的說每支筆,都應該有著屬於他所屬年的書寫表現。到這裡筆友應該能理解到,不同時代的筆其實在書寫上的表現並不相同。

喜歡老筆的朋友我相信手指頭經常被墨水染得都是顏色,主要還是因為筆舌對於墨水的流量控制不如現代的筆,所以動不動漏墨。如果以現代筆的標準來看老筆,那或許也是種品質不良。如果一支筆常染得你手上都是墨,有多少筆友會堅持這筆本來就是用來寫的?當然這樣的筆是可以寫的,而寫有著不同於現代的筆尖表現,不過要拿老筆來參加國家考試,我會說是自找麻煩。

另外有些古董筆有著透明的賽璐珞,不過只要沾上的墨水這些賽璐珞就會越來越深,漸漸失去一支新古董筆的光彩。當然幾十年前當這些筆被製作時並沒有被考慮到收藏的問題,這樣的筆使用上也沒問題,不過如果所有的玩家都拿來用一用,不久的將來就沒有人能夠親眼看到這些筆的原始模樣。這樣的筆又到底該不該用?

除此之外,從早期以來就有著從日本傳來美輪美奐的蒔繪筆,如果你有看過早期的筆就會發現,許多時候隨著使用的頻率,筆桿上的美麗圖案會漸漸被磨掉,到底這樣的筆是否該經常的使用或是淺嚐則止即可?

最後我個人覺得其實一支筆玩家想怎樣都行,不用去批評別人的玩法,就好比我們家的花瓶就一定得插花不可嗎?那為何我們就不去批評故宮收藏的花瓶不插花就是收藏在櫥櫃裡的垃圾?我常用瞎子摸象來形容這樣的情形,每個人都堅持他摸到的就是象的全部,但其實都只是象的部份。如果你摸夠多,摸夠久那你就知道象是什麼了。


相關文章:修 – 不修


朋友因家裡有事從日本回來,臨時約在本周末,這次帶回來許多手工筆。這些筆分屬日本不同的師父所製,難得的是每一支筆幾乎都是獨一無二。每支筆都有朋友自己的創意以及師傅的想法在裡面。從這裡我感受到了手工製筆的美好。比起大量生產的大眾筆或是雖然有限量但好像永遠賣不完的限量筆,手工製訂製筆讓使用者有參與的機會,經由深入的討論,材質的選擇,做出屬於每一個使用者的唯一鋼筆。這樣的筆雖然不見得有華麗的裝飾,但每一個細節都有使用者的心意在其中。不幸的是在台灣並沒有這樣的玩筆環境,我相信在日本如果不是如朋友這般的玩筆高手也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經由這次的討論,我發現即使在日本那些上個世代的老師傅也慢慢在凋零中,手工製筆的未來似乎蒙上了一層的不確定。所幸有這樣的好朋友,讓我在日本的千里之外也能有機會一窺這終極的筆道。








前一陣子決定淡出吵吵鬧鬧的網路筆壇。有筆友問我不會是認真的吧?當然我是認真的。回顧筆記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網路論壇的不信賴。當初讓我產生不信賴感的論壇也早倒了,而新的論壇也日益的民主化,我仍然繼續寫著筆記,因為我不太喜歡論壇共管的概念,但實際上共管是鋼筆論壇發展至今最完善的方式,要讓管理階層意見都一致其實並不容易,因此結論多是比較符合中庸之道,所以管理方式沒有問題,是我個人的問題,就像不喜歡跟人共有一支筆。在我自己的部落裡做什麼都是我的自由,沒有什麼版規的限制(我就是版規)。如果有人來吵吵鬧鬧,我要不就刪文,不然就叫他滾出去(或許比較禮貌的說法是請他離開),當然在共管的論壇理即使我是管理員之一也不太合適代表其他管理員做出這樣的發言,所以有些事情也只能沉默以對。

另外有些論壇的使命之一就是希望讓更多的會員參與鋼筆這個嗜好,不過這跟我個人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我不喜歡推廣鋼筆。對我而言讓更多人使用鋼筆是沒有意義的事,有時候我看見潛水客或是入門新手一副到這個論壇就是給面子或是支持的樣子讓我很不愉快。對我而言這些人既沒出錢也沒出力,還大言不慚支持,說些什麼為了論壇好的話,不然就是怪別人討論筆都是為了要賣筆,都是要騙新手的,對我而言這些人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玩筆玩的是經驗、金錢以及知識,別人願意分享已經是很難得了,佔了便宜還賣乖。我玩筆玩到現在還真的沒有幾個前輩指導過我(嚴格的說在我入門時只有小乖乖兄拉了我一把),如果有前輩願意指點一二我一定抱著感激的心情。對我而言喜歡鋼筆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如果有筆友願意切磋我很歡迎,如果有新朋友需要幫忙,在一定的程度內我也沒問題。不果推廣鋼筆就免了,玩筆只是為了讓我自己高興。

要理解台灣目前的鋼筆論壇就要先知道一些背景事實。

就管理面而言:

論壇是私有而共治。所謂的私有就是網站空間,頻寬以及網址都是私人所擁有。而共治就是在私有的空間上由極為資深的筆友所共同管理,而網站的所有規範就由這些創站筆友所決定。至於如何成為管理階層則須經由資深筆友投票或達成共識才有可能,一般而言需要數年的投入才可能被認同。就系統而言,是封閉性的。主要的論壇都在資深筆友的贊助與扶持下維持與茁壯。而這些贊助包括金錢,知識,熱情而且正如之前提到,時間通常長達數年。它是一個私人的俱樂部,他讓你可以註冊參與,但參與的程度得看資深會員對你的認同而定,所以不是你註冊了以後所有事就該有你一份,也不是所有的版面空間你都看得到進得去。所以之前一些大談論壇是公共空間的朋友,基本上是對論壇的架構與管理缺乏完整的認識,一廂情願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資深會員達成共識任何不受歡迎的參與者都有可能被論壇開除會籍,當然這樣的狀況極為罕見,基本上資深會員多是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

就組成面而言:

要談到論壇的成員就不能不提及論壇的起源,台灣鋼筆論壇起源於網路拍賣,原本互相不認識的筆友從網拍的問與答開始發現彼此的存在,進而發展成留言版的形式,而後來才有論壇的產生。也由於起源於買賣,早期筆友的糾紛多是因買賣而起,早期的留言板或論壇也多因此而覆亡。這樣的糾紛其實一直延續到現在,也因此一部分資深的筆友強烈的反對論壇染上任何商業色彩。事實是買賣是玩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筆友因此而相識,也因為交易的紛爭或是價格競爭而反目。在網路買賣筆的筆友職業可以說包含各行各業,遠超過許多人的想像。網路上除了業餘的賣家玩家外還包括職業的賣家或玩家。所謂職業可以包括品牌商、分公司、代工廠、代理商、經銷商、筆店、網拍店以及相關的員工等。既然是職業當然買賣或宣傳就是主要的目的。這些朋友有的用匿名有的則是正式的表明立場,但以匿名為多,目的都差不多(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其中真的有愛筆之士)。多數的論壇能容忍業餘賣家的買賣,但情感上並不喜歡職業賣家的進駐。正如一開始說的,買賣糾紛多,而且資深網友多深諳鋼筆買賣之術,之所以多所節制就是為了維持論壇能長久發展,避免捲入是非之中。當然擋人財路也會引起某些人的不快。不過話說回來,論壇是私人俱樂部也沒有義務讓誰來發財。

從以上的介紹筆友應該理解論壇的成員組成複雜,並不是人人都是因為喜愛鋼筆而來參與。如果筆友有注意到,在網站中一個人可以申請多個帳號,也可以多人共用一個帳號。基本上正常的筆友都是一個帳號到底,但實際上有部分不能說是不正常但目的不明的筆友卻擁有多個帳號。這些朋友會養者些帳號,不定期的對論壇管理階層發動批評,有時會互扮黑白臉,有時還會互問互答,互相呼應。參與久一點的筆友都知道,每一次都會有一些發言次數少的帳號或是自稱是潛水客的人來版上吵鬧,然後這些帳戶就沉寂。又過一陣子又有另一批帳號出現,手法如出一轍。說這些人都是同一批或許不公道也不能完全反映事實,不過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觀察。那些義正嚴詞的背後說穿了就我所知這些恩怨多是來自鋼筆買賣利益所產生的恩怨。說到這裡就應該就了解到為何有些論壇不讓人推品牌,推薦賣家。所以一些新朋友不要到了論壇就傻傻地亂推,推A就有B、C、D不高興徒然得罪人而已。總之多是新台幣在作怪啦。

對於不喜歡當前論壇的筆友我建議還是自己走自己的路吧,要創立自已的論壇不是難事,所有的論壇也都是從個位數的會員開始經營的,玩筆還是要讓自己開心,道不同就不要太勉強。

所以網路論壇很黑暗嗎?其實剛好相反,就我所知論壇的管理筆友群都是非常熱心的筆友。對於新的筆友多很熱心的幫忙也很歡迎。只要抱著正常的心態以及應有的禮貌其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當然有人在吵鬧時搞不清楚就別瞎起鬨,讓管理階層處裡就行了。

說到這裡新朋友應該對鋼筆論壇有點認識了。當然這是從我的角度出發來看,或許從其他筆友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見解。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象腿的說象像柱子,摸到象耳的說象是扇子。雖不能得到全貌,但至少筆友是摸到象了。


在筆友聚會的場合裡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筆友拿著放大鏡在看筆。對一些重視細節的筆友,放大鏡的確能讓人更仔細的看清楚筆的每一個細節,特別是蒔繪或是沉金等技法用放大鏡可以體會師父們不凡的工藝技巧,偶而我也喜歡用放大鏡來看墨水的深淺層次變畫。另外利用放大鏡來檢視骨董筆的品相也是常見的。最後在調整筆尖的時候放大鏡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喜歡鋼筆的人準備一個自己用得習慣的放大鏡我認為是必要的。前幾天從筆友那裏拿到他手工製的放大鏡,不同於一般的放大鏡,筆友特選的鏡片是他長年修筆經驗所得,只要輕鬆的閉上單眼便能輕鬆檢查筆的每一個細節,這樣的創意真的不容易。因為筆友的創意讓我能更輕鬆的體驗鋼筆的樂趣,在此特別感謝。

這一陣子墨爾本的美術館(NGV)正在展出ART DECO(裝飾藝術),這個主題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在1920-1930年代的古董筆資料我看見過好幾次這個名詞,而且他的風行時期正是鋼筆的黃金年代,在1920年代的刻有幾何圖形的金屬筆據了解就是這樣的風格。從字面上直接翻譯就是裝飾藝術,但翻譯並未傳達出具體的概念。於是我參觀了這個展覽並對ART DECO有的點初步的理解。ART DECO這名詞起源於1925年巴黎國際現代化工業裝飾藝術展覽會,decorative art在法文寫成art decoratifs,當時並沒有這個名詞,後來才用ART DECO作為代表名詞。在當時展覽的重點在於”現代 Modern”,將當時三十多國的設計一起展出,由於種類眾多,很難用統一用某個風格來稱呼,所以ART DECO指的應該是當時的現代設計風格。所謂的現代在當時而言指的是相對於維多利亞時代的現代。那時的設計深受埃及(特別是圖坦卡蒙墓地發現的古代藝術震驚了當時歐洲的藝術界)、希臘等設計風格的影響,在風格上利用幾何圖形、對稱的線條、鋸齒形來表現作品。當時的作品大從摩天大樓、一般建築、郵輪、火車,小至服飾、茶杯、手錶、Cartier的珠寶都深受影響。甚至好萊塢的影片更將ART DECO推到世界各地。在墨爾本的美術館展出的作品中甚至當時中國的婦女服飾的花色,當時上海的香煙廣告以及日本的漆器都出現這樣的風格。ART DECO橫跨整個鋼筆的黃金時期,筆友不妨多留心手邊的筆,無論是現代筆或是骨董筆,相信有不少這樣的設計。

展覽現場停放的贊助商賓士的ART DECO風格車。

更多資料請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_Deco
直接搜尋google可以找到的參考照片


幾年前墨爾本古董筆的Peter跟我說他比較不喜歡金屬筆桿,因為金屬筆桿令人覺得冰冷,那時我並不是十分的理解,畢竟在古董筆的世界裡平均而言金屬筆還是相對比較有價值。這幾天因為私事又回到了墨爾本,很不幸的家裏的暖氣卻壞了。隨身我帶了幾隻金屬筆,想要在無聊的晚上來寫寫字打發時間。就在某一個冰冷的夜裡我握起了金屬筆,手中的筆冷的就像冰棒一樣,真的令人不想使用,馬上我就想起Peter曾跟我說過的話。相較起來隨身攜帶的塑膠筆桿則顯得相對友善許多,只有輕微的冰冷感,稍微一握馬上就暖和了。在四季如春的台灣實在很不容易感到天氣對鋼筆使用的影響。一般而言在選購鋼筆時幾乎沒有提過金屬筆桿在寒帶地區的握筆問題,如果身處國外寒帶地區或畏寒的筆友在選擇鋼筆時最好還是避免金屬筆桿。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