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er



很多事情我們常用常理來推論,認為符合邏輯的就一定正確,但其實事情往往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單純。這次要介紹的事件由來是這樣的,幾年前,我在ebay看到一支變色的英國多福,由於價格便宜我便買下,出乎我意料的是變色的部份竟然只是殘墨的痕跡,很幸運的筆竟然在我手上還原了它原本的光彩,正當我得意時,意外發生了,筆從我手中摔落地面裂成兩半。一下子我從雲端跌落到了谷底。我想著也許這筆桿還能拿來溶解以後用來修復同樣花色的筆,於是我將筆往抽屜一丟然後就忘了它的存在。不知經過了多久我打開抽屜,發現筆蓋的邊緣竟然溶出了粉紅色的液體。這完全出乎我的想像之外,我有聽過現代的賽璐珞溶解,說是放不夠久(事實未知),但我從沒有聽過古董的賽璐珞溶解,畢竟已經存在超過五六十年,要溶解不是早該溶解了嗎?不過這事情就在我的抽屜裡發生了。我能想到的是台灣的濕氣跟外國不一樣,也許某些製程的賽璐珞不耐濕氣也說不定(也許這筆桿的材質不是賽璐珞也說不定)。其實我放在抽屜的筆很多,這次真的是第一次,也因為這樣後來我盡量都將筆放防潮箱,避免同樣的悲劇再發生。以前要是人家告訴我老賽璐珞也會溶解我一定不相信,畢竟筆已經存在幾十年了,怎麼會突然溶解,但事實就在我的照片中,不論你相信什麼?要如何解讀?但面對台灣的潮溼環境,小心一點是一定不會錯的。

今天在筆閣的月會裡從筆友威利Willy手中接收了一對派克61的實金筆,上墨系統是Capillary Filling System,51或是61的實金筆一直是我想要的,有了實金筆就不用擔心金屬氧化的問題了,另外實金筆比起包金筆重,握起來手感更佳,過去之所以沒入手一方面是價格問題,另一方面是品相的問題,畢竟金筆很容易因為撞及產生凹痕或是因長期使用而表面產生磨痕。相對於包金筆,實金筆的價格是要高出很多,對於這樣的價格我總是不介意多花一點點但期望品相要更完美,難得這次能親手測試終於讓我下了決心。這筆原廠稱為Presidential據說是起源於第一款的實金筆是為美國總統(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所製的。除了14K (1964-1983)以外還有9K的實金筆9K (1961-1983) 。雖然生產的期間接近20年,但這款筆並不常見,我想還是因為價格的因素吧。威利跟我說這筆可以拿來用,不過我並不打算使用,畢竟鋼筆在使用後要保持良好的品相並不容易,老筆就更困難了,所以還是讓他繼續保持現狀吧。

現代的一些筆廠常常會發行一些號稱是複刻經典筆款的筆,從老筆玩家的角度來看,這些筆常常既不經典更無關複刻,嚴格的說來只是讓一些沒看過老筆的朋友有個美麗的幻想。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我發現了一支鈦金屬的多福,但仔細想想1920年代應該還沒有鈦金屬的多福吧。沒錯這是一些對筆有狂熱的美國玩家按照骨董筆的規格重新複製的多福。這款筆在筆尖的部分有兩種選擇,其一是裝上現代的筆尖總,享受現代的書寫感,另一種就是加些錢可以裝上骨董筆尖搭配原始的聖誕樹型筆舌,忠實的原味重現。身為老筆愛好者的我當然是選擇了後者。比起一些沒誠意的筆廠,玩家所打造的筆幾乎是完全照原有的規格來製作。除了上墨系統是古典的按鈕式之外,在筆桿的位置也忠實的按照原始的樣式刻上了多福的商標,為了避免後世的混淆,作者還特別打上了2008年複製。老實說這樣的手工製筆比起原廠的產品有意思太多(特別是比起用吸墨器做上墨系統的一些複刻板而言)。如果多福可以這樣做是不是其他的筆款也能如法炮製呢?答案是肯定的。對於對現代複刻版本不滿意的玩家而言這絕對是一大福音。



喜歡老筆的朋友總是會覺得筆收不完。因為除了已知的款式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原型筆,甚至還有不為人知因為特殊事件的產生的特殊版本。基本上玩通一款筆,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前一陣子有機會看到一款很特殊的Parker 180。這款筆特殊之處有兩點。首先在他的筆桿材質表現上,似乎是以銅的材質,感覺跟派克75的名作”Queen Elisabeth”有點類似的感覺,表面的突起讓筆在握起時來有種特別的手感。其次在筆蓋上刻上了派克創辦人喬治派克的名稱,很明顯的不是一般刻上筆主的名稱的筆,增加了筆的神秘感。我從沒有在任何的書上或是網路上看到這款筆。經過向國熱心的筆友求救以後才知道,原來這款筆是派克為了1980年代退休的員工所增送的紀念筆。在當時紀念品是對筆包含了鋼筆、原子筆以及核桃木外盒。另外在筆環的部位刻上了員工的姓名。照片上的筆筆環的部份以經不在了。大概是把公司送的筆拿出來賣不好意思吧。

玩筆到這個階段我覺得收藏鋼筆真的還蠻難的。有太多太多沒有任何紀錄的資料。許多的資訊都是靠資深的筆友口耳相傳傳下去。到底這些資訊的正確與否也極難考證。在沒有任何資訊的情況下也只能選擇暫時相信了。不過我個人還蠻喜歡這種難度的,每次發現一枝未曾聽聞的筆就像生物學家發現一種新物種,資料搜尋的過程,都會帶給我極大的樂趣。也希望有更多的筆友加入老筆的行列一起享受這種樂趣。

Parker 100
2004年派克推出了一款由設計師Greoff Hollington以派克51為基礎所重新設計的筆,這款筆就稱為派克100。在筆尖的設計上基本上維持了51原有的風格包覆式筆尖,不同之處在於握位的前緣設計師參考了飛機引擎的設計,多了一圈金屬環讓筆尖成為筆的焦點。而筆桿則採用金屬,筆桿的兩端特別設計成金屬的圓錐狀。在上墨系統上則採用吸墨器。一眼看去這筆的確有派克51的味道,但整體而言這筆卻與51有相當的不同之處。就外型而言這筆遠比51更大,更重。現代的金屬的筆桿與51所表現的1950年代風味完全不同。就實際的書寫測試這筆的出墨量相當的大,我ef尖寫出來的粗細在F-MF之間。另外這筆的筆觸非常的硬,我覺得跟使用原子筆或簽字筆的感覺相當的類似。據了解這筆就定位在Duofold與Sonnet之間。對我而言現代派克讓我的感覺就是老是在吃祖產。將經典的筆款請設計師改成現代感以後就推出,在筆尖表現上非常的粗與硬,特別不滿意的是多福的一些限量筆竟然只出m尖,我認為這是非常不重視書寫的態度。果然這筆並沒有受到消費者的支持據了解在2007年絕版了。我個人覺得最失敗的地方就在於吸墨時握位前緣會沾上不少的墨水,就一支大型筆而言這並不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很諷刺的是,這筆唯一讓我決定要入手的原因就是絕版和ef尖。老實說現代的派克是我很不滿意的一個牌子。我個人認為既然要吃祖產就吃得徹底一點,完全按照原始的規格生產,但是仍然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所謂現代的元素並不是現代感,而是在材質上的變化比如說,賽璐珞、硬橡膠、長毛象牙、木頭、鱷魚皮,石頭……等。或者可採用限量筆的元素比如說故事、人類偉績等表現在筆桿上。我認為這樣遠比一些僅有現代感的設計有魅力。當然很重要的一部分還有重拾使用者對派克曾有的書寫感動,筆尖、筆舌的表現不能忽視。當然很明白的這都只是希望而已,現實上這是不可能存在的。而這也就是現代派克對我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的原因。

參考資料
http://pg.biolab123.com/viewtopic.php?f=19&t=671
http://www.hollington.co.uk/projects2.htm
Parker 100
Parker 100
Parker 100
Parker 100
Parker 100
Parker 100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談視窗的透明度對於古董筆的價值是如何的重要。前幾天我在外國的網站看到一個熟悉的賣家在賣一支真空上墨。我抱著好奇的心態看了一眼,一見之下我真的嚇了一跳,如新的真空上墨,一般而言,真空上墨的筆桿要是能用目視看透我們就認為狀況還不錯。但這筆就特殊在完全不用耗費任何的眼力就能看透。百分之九十九看得到的筆都是琥珀色的,但這筆很明白的是淡黃色。從看到到寫信去買我只花了一分鐘,但還是晚了一步。看來玩筆除了要有好眼力外快速的反應力也是不可或缺。我一直在想著原始的顏色到底是什麼,除了這支筆以外我還看過另外的兩支Conklin也是黃色的透明視窗,也許做成結論還太早,但是我估計原始的顏色應該就是淺黃色。這些筆能維持原色因據說是因為還沒有上過墨。所以有幸收到這樣品相的筆友千萬就不要上墨了。到底墨水對透明的視窗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又背後的原理是什麼?我還沒找到資料,知道的筆友也歡迎告知。謝謝。最後特別感謝Bill分享這些照片。
Special thank to Bill share the photo with us.

主要介紹1930-40年間的派克,非常罕見的有著生產過程的片段。派克迷一定要收錄的影片。

Parker 180
前一陣子筆友進了幾種派克 flighter,flighter一直是我有興趣收藏的款式,而近代的派克我碰的並不多,主要原因就在於我認為近代的派克就外表上實在長得太像,就個人的觀感而言欠缺外在美,收藏這些筆都要靠體驗他的內在美,而且雖然離現代很近但資料卻不多,雖然研究鋼筆的歷史是我的興趣,但有時後真的挺累人的,我想乾脆趁這一次,一方面收進flighter,一方面補強近代派克的收藏。而派克 180就是其中之一。

派克在1979年導入180,在當時仍是原子筆大行其道的年代,但鋼筆市場其實已經默默的在復甦了(鋼筆市場發展1980年代)。第一眼見到180不少人會懷疑這是不是一支鋼筆,就外型而言這款筆介於鋼筆與原子筆之間,實際上這樣的設計正反應了180所存在的年代。180之所以奇特就在於他的筆尖呈現幾乎是平面的三角形,筆尖的頂端兩面都有銥金點,所以兩面都能寫,180所代表的是轉180度筆仍能書寫。而筆尖的兩面粗細並不相同,180共提供兩款筆尖,XF/M以及F/B,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筆尖的粗細使用。根據美國收藏家表示,筆尖兩面都點上銥金點的概念其實在1920至1940年代間便存在了,在當時這些筆尖稱為duo-point nibs(雙面尖),兩面都能書寫。但180所挑戰的並不僅止於雙面的書寫,180更進一步挑戰原子筆,相較於鋼筆,原子筆在書寫時需要使用到更大的力量才能轉動筆尖的圓珠,如果用原子筆的力量來使用鋼筆將容易造成筆尖的變形,180利用上下兩片支撐,讓筆尖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實際上這樣的設計並非完全派克所原創,早在1930年左右Eversharp(永鋒)的名作Doric便推出可調式筆尖,利用的便是筆尖上的金屬片的移動來調整筆尖的彈性,到了1946年代義大利的大廠OMAS推出361,在筆尖部位套上一個塑膠環,讓筆尖一面極具彈性而另一面則全無彈性,180的設計應該就是延續這個脈絡,特別在筆尖上的支撐上,一面長,一面短,我注意到長的那一面是細尖,而短的那一面則是粗尖,在這長短之間就造成筆尖兩面的彈性不同,進而影響出墨量使得粗細不同,這簡單的變化從Doric到180花了近50年。從筆桿的粗細來看180是款非常細的筆,握起來有點像早期的原子筆,我注意到那個時代似乎常出現這種細長的筆,是否跟原子筆有關?有待更進一步的查證(也希望知道的筆友能提供資訊)。

資料顯示在180開始發行時,派克提供了金屬桿以及漆桿供消費者選擇,當時漆桿包含了青金石,孔雀石,石英紅、龜甲以及木紋等顏色。但不久後便放棄了漆桿,改以成本更低的單色取代,我隱約有種感覺,似乎派克的老筆經常都是剛出來的時候貨真價實,後來料都越來越差,然後停產,是我的錯覺嗎?雖然180對筆尖的設計作了巨大的改變,但明顯的並市場的反應並不好,在短暫數年的發售後,派克在1985年決定讓180走入了歷史。
[圖片說明]出墨大的一面
Parker 180
[圖片說明]出墨小的一面
Parker 180
[圖片說明]吸墨器
Parker 180
Parker 180

之前心裡一直有個謎團
老筆好寫
到底是過去製造就比較紮實所以才好寫??
還是
是因為老筆經過前人不斷操練
所以是時空之因素才使得他好寫??

最近改變心態
把手上之如新老筆一隻隻下水操練一番
也順便解了小弟心中這個謎團

現在
對我而言
這個答案已經很清楚
至少
在我手上體驗過之如新老筆
是出廠後就已經很好寫了

就如同這隻派克如新老多福
518.jpg
154.jpg
95.jpg

palrker sonnet前兩天筆友H.Chou介紹了Parker Soonet 福這款筆,他的介紹立即引起了我的興趣。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款筆號稱是針對東方人的書寫習慣所設計的筆。說起來所有的日本筆都是針對東方人的書寫習慣所設計的,但Parker是西方百年的鋼筆大廠,雖然最近看起來有點……但Parker曾有的偉大還是令人對這款筆有點期待。按照原廠的說法Parker的工程師認為書寫工具必須考量到書寫角度、文字結構以及書寫習慣。另外東方人寫字的時候筆尖點擊紙張的次數較多,容易造成墨水流動的障礙,因此要符合東方人的要求,鋼筆必須重新設計。雖然Parker說明書寫的很有道理,但終究並沒有提到到底有何改良。不過基本上應該不外乎筆舌的改進以及筆尖的打磨,估計是調整筆尖的可能性大些。更進一步的瞭解就得拆開兩支Sonnet的筆尖以及筆舌才能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了。

前兩天終於有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筆友借了我一支F尖的福「據了解這筆只在東南亞發行,也只有做F尖」,筆的長短大小適中,寫了一下筆尖的表現非常流暢,特別是在轉折之間相當的滑順。出墨也非常穩定,令人覺得是一支穩定又可靠的筆。Parker終於看到東方的需求,做出了好寫的筆,但要表現出東方文字的美,筆尖還需要更多的變化,也希望福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7/22 補充說明

該筆為法國製,分類為英國筆主要是依照品牌的國別歸屬,而非以產地歸屬,也有筆友表示,法國製的筆品質就是較優異,但這方面小弟見識有限,提供此一說法僅供筆友參考。

sonnet
筆尖的特寫
nib
銥金點的特寫
nib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