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tagged with “經典筆款”.
Did you find what you wanted?
週六 25 7 月 2009
Posted by CWY under Élysée, 限量筆介紹, 德國筆
1 Comment
如果沒有記錯第一次看到elysée的筆應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隱約記得這牌子中文譯成愛禮。我的第一支elysée是細尖,寫起來十分流暢,當時也只是想找一支鋼筆來寫而已,並沒有想到收藏價值或是品牌等問題。等到我開始重新認識鋼筆,我聽筆友說elysée已經不存在了,這牌子也就慢慢的消失在我模糊的記憶中。一年前的巧合我發現了這牌子的限量款重新點燃我的興趣。
Elysée由Paul Dummert在1925年成立於德國的Pforzheim(普福爾茨海姆),到了1980年才正式為他們所生產的鋼筆命名為elysée。據說當時的擁有者Klein以及Benzinger到法國商討未來的發展計畫,他們在一家稱作Champs-Elysées的咖啡廳休息,突然他們覺得elysée這名稱國際知名而且用各種語言念法都一致(英國的Onoto也是因為念法各國通用才決定命名),於是elysée就誕生了。之後elysée更產了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商品,1990年春天一家稱為Staedtler的公司買下了Elysée並且將Elysée經銷到他國際的銷售網路。到了2000年不知何故該牌就停止生產了,就像1920至1930年代的一些小筆廠,短暫生產但卻令人懷念。
照片中的筆由藝術家Karl Diesner所設計於1994年發行。筆桿呈現規律的幾何圖形,冷冽的鍍白金線條襯托出藍綠交錯的方塊。具設計師表示,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活化我們的視野。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筆的筆桿採用景泰藍(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在西方鋼筆的領域這樣的做法到是不常見,將來有時間再進一步研討這款筆的工法。另外筆尖採用18K金尖,而上墨系統則是採用吸墨器。長矛型的筆尖或許也是這牌筆的一種特色吧。
在筆尖的表現上,手上的這支筆表現得四平八穩,沒有出墨量過大過小的問題,粗細的設定也適中,幾乎不能挑出什麼毛病。金屬筆桿讓筆的重量不至於太輕,握起來小有份量,而塑膠的握位則增加了書寫時的握筆書適度。最後不採用螺牙的筆蓋做得恰到好處,使用時非常方便,密合度上也不錯。整體而言是非常完整的一支筆。


週一 26 1 月 2009
Posted by CWY under 英國筆, 其他英國筆, 古董筆介紹, 材質研究
1 Comment
[2018-04更新] 2009年時賣我的賣家告訴我是蜥蜴皮。但2018年我入手了一隻確定是蜥蜴皮的101問題是,兩款間並不相同,確定這款不是蜥蜴皮。預計是蛇皮或是鱷魚皮。但手上資料還不夠多,我個人傾向是蛇皮。但還沒看過任何一款說是蛇皮,到底有沒有蛇皮?所以事實仍代查證。歡迎筆友提供資料。
又到了新的一年,從2007年開始我便希望每到新的一年就要貼一隻很特別的筆來向筆友賀年,畢竟筆記能寫多久我也不確定,每多撐一年都是值得慶賀一下,2007年貼了百事可樂筆,2008年貼了西華的Snorkel分解,2009年我想介紹一下在鋼筆史上一定值得一提的Wyvern皮筆。
Wyvern從字面上翻譯是飛龍的意思,據說這種飛龍經常出現在中世紀的圖騰中,在該牌的筆桿以及部份的筆尖上也經常能發現飛龍的圖騰(從照片中的原廠筆盒也能見到),所以很明白該品牌的名稱所指的就是飛龍。Wyvern除了本次介紹的皮筆外也生產一般的筆款。個人認為這牌子的皮筆之所以令人印像深刻,並不是因為他是最早的皮筆,至少就我們所知的,Waterman在1920年代前後就已經出現了魟魚皮筆(不過不確定是否為原廠所製)。這牌子之所以出名據說是英王喬治六世也曾使用該牌的鱷魚皮筆,大名頂頂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就是他的哥哥,而現任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他的女兒,王室的品味總是給人很多的遐想,不過不能否認的是該牌的產品的確是有特色,否則如何能得到王的青睞。這款筆的型號是101,有豬皮,蜥蜴皮以及鱷魚皮的款式,除了鋼筆外也也生產鉛筆,生產期間約在1946年至1953年間。上墨方式則採用傳統的按鈕式上墨(botton filler),筆尖則搭配14k的金尖。從我個人的收藏經驗,我認為皮筆的優異處就在於握起來的觸感優於金筆或是塑膠筆,特別是地處高緯度的英國,當寒冬降臨時金筆的手感真的不太好(台灣的筆友可以趁寒流來時握一下金屬筆就知道了),當然皮筆最致命的缺點就是如何維持品相完好,這點十分令人困擾。
由於距今超過了50年,品相完整的皮筆並不常見,我見過玩家賣出鱷魚皮但仍未見過豬皮,或許豬皮真的不容易保存吧。如果有機會收到這款筆我建議還是讓他保留原狀不要使用,讓未來的玩家也有機會體驗一下Mint(全新)的感覺。至於品牌的歷史就等將來有機會再介紹了。




參考:鱷魚皮的紋路

週日 14 9 月 2008
Posted by CWY under Pilot, 古董筆介紹, 日本筆
No Comments

在Pilot的筆款中,Custom是我很喜歡的筆款,同時該款也是百樂的名作,著名的Pilot心經筆以及聖經筆就是以Custom為筆型所設計,該筆款出現的時間點約在1960年代中期,從國外網友的資料顯示,該筆款的筆桿花樣已知的就有20-30種之多,算是很有意思的筆款。時至今日Custom仍然是存在於現有的產品線中只是現在的外型與1970年代的設計已經不相同。
之所以叫做Custom的原因在於據說這款筆有多種不同款式的筆尖可供選擇,每個人都應該可以找到他所要的筆尖有如訂製(英文Custom就有訂製的意思)的一般。而筆尖則為嵌入式的筆尖,造型非常的漂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筆蓋上方有個長得很像指南真的標誌,據資深的玩家表示他所代表的是”筆比劍更鋒利”(”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據說這樣的設計也不為當時的人所理解,所以Pilot很快就不再繼續使用這樣的標誌了。
從書寫的角度來看,這款筆的筆尖我印象中有14k和18K兩種可供選擇。寫起來都非常的滑順,出墨也非常的穩定不會過大或過小,從這點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在1970年代前後日本筆尖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上墨則有兩款不同的吸墨器可供選擇,一種是類似51按壓墨囊的方式,另一種則是吸墨器,兩種上墨裝置都還不難取得。在實際書寫之後我發現這款筆有個小小的缺點,這款筆筆蓋的密合度並不是非常高,有時候有段時間沒用第一筆寫不出來,不過對日常使用是沒有什麼影響。整體而言是一枝可以信賴的日常用筆。

<img src="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00/2444024943_c3b13be663.jpg" alt="" /
週二 24 6 月 2008
文字─cwy,攝影─Super 1940年由於旗下的永鋒(Eversharp)鉛筆十分暢銷而且具知名度,華爾公司(Wahl)決定以永鋒為品牌名稱發行一套新的筆款,在當時永鋒請了亨利.德瑞彿斯(Henry Dreyfuss 1904-1972)重新設計一款稱為地平線(Skyline)的鋼筆以及鉛筆。這款產品延續著永鋒在鉛筆以及筆尖上的優勢,但同時卻捨棄華爾自1930年代以來所重視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亨利。德瑞彿斯在當時是知名的工業設計師,在1938年他接受紐約中央鐵路(New York Central)的委託重新設計一款二十世紀特快車(20 Century Limited)的火車頭,許多人認為地平線由上往下看與二十世紀特快車的車頭非常的相似,而筆桿正似火車漸漸遠離,至於筆夾則有如車頂上的煙。整隻筆就外觀看來重心落在筆蓋上,但當筆蓋套上在實際書寫時卻非常的平衡。而筆夾的設計符合軍事服裝的規範,使得整隻筆可以完全的置於衣服的口袋裡,永鋒也因此獲得了軍方的訂單。在上墨系統上地平線採用了已經使用了數十年的拉桿上墨,相對於同時期派克51的真空上墨以及西華的Plunger Filler相對顯得乏善可陳。地平線有三種規格分別是Demi(4 3/4英吋),Standard(5 1/4 英吋)以及Executive(5 1/2 英吋),其中Executive相對較稀有。當時這款鋼筆的價格則從3.5美金一直到實金筆120美金,包含了可能多達百種以上的變化,其中不銹鋼蓋,銀蓋以及金包銀的筆蓋都深為玩家所渴求而罕見。永鋒當年則宣稱只要消費者每次負擔35美分,永鋒將對地平線提供了永久保固的服務。地平線的銷售在1945年達到高峰,在當時成為美國銷售冠軍的鋼筆。之後永鋒將重心移到新筆款第五大道(Fifth Avenue)而地平線也就漸漸走下坡,直到1948年永鋒引進交響樂(Symphony)。地平線也就走向結束了。至於永久的保固服務則成為玩家茶餘飯後的閒聊。


週三 2 4 月 2008

前一陣子筆友進了幾種派克 flighter,flighter一直是我有興趣收藏的款式,而近代的派克我碰的並不多,主要原因就在於我認為近代的派克就外表上實在長得太像,就個人的觀感而言欠缺外在美,收藏這些筆都要靠體驗他的內在美,而且雖然離現代很近但資料卻不多,雖然研究鋼筆的歷史是我的興趣,但有時後真的挺累人的,我想乾脆趁這一次,一方面收進flighter,一方面補強近代派克的收藏。而派克 180就是其中之一。
派克在1979年導入180,在當時仍是原子筆大行其道的年代,但鋼筆市場其實已經默默的在復甦了(鋼筆市場發展1980年代)。第一眼見到180不少人會懷疑這是不是一支鋼筆,就外型而言這款筆介於鋼筆與原子筆之間,實際上這樣的設計正反應了180所存在的年代。180之所以奇特就在於他的筆尖呈現幾乎是平面的三角形,筆尖的頂端兩面都有銥金點,所以兩面都能寫,180所代表的是轉180度筆仍能書寫。而筆尖的兩面粗細並不相同,180共提供兩款筆尖,XF/M以及F/B,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筆尖的粗細使用。根據美國收藏家表示,筆尖兩面都點上銥金點的概念其實在1920至1940年代間便存在了,在當時這些筆尖稱為duo-point nibs(雙面尖),兩面都能書寫。但180所挑戰的並不僅止於雙面的書寫,180更進一步挑戰原子筆,相較於鋼筆,原子筆在書寫時需要使用到更大的力量才能轉動筆尖的圓珠,如果用原子筆的力量來使用鋼筆將容易造成筆尖的變形,180利用上下兩片支撐,讓筆尖能承受更大的壓力。實際上這樣的設計並非完全派克所原創,早在1930年左右Eversharp(永鋒)的名作Doric便推出可調式筆尖,利用的便是筆尖上的金屬片的移動來調整筆尖的彈性,到了1946年代義大利的大廠OMAS推出361,在筆尖部位套上一個塑膠環,讓筆尖一面極具彈性而另一面則全無彈性,180的設計應該就是延續這個脈絡,特別在筆尖上的支撐上,一面長,一面短,我注意到長的那一面是細尖,而短的那一面則是粗尖,在這長短之間就造成筆尖兩面的彈性不同,進而影響出墨量使得粗細不同,這簡單的變化從Doric到180花了近50年。從筆桿的粗細來看180是款非常細的筆,握起來有點像早期的原子筆,我注意到那個時代似乎常出現這種細長的筆,是否跟原子筆有關?有待更進一步的查證(也希望知道的筆友能提供資訊)。
資料顯示在180開始發行時,派克提供了金屬桿以及漆桿供消費者選擇,當時漆桿包含了青金石,孔雀石,石英紅、龜甲以及木紋等顏色。但不久後便放棄了漆桿,改以成本更低的單色取代,我隱約有種感覺,似乎派克的老筆經常都是剛出來的時候貨真價實,後來料都越來越差,然後停產,是我的錯覺嗎?雖然180對筆尖的設計作了巨大的改變,但明顯的並市場的反應並不好,在短暫數年的發售後,派克在1985年決定讓180走入了歷史。
[圖片說明]出墨大的一面

[圖片說明]出墨小的一面

[圖片說明]吸墨器


週四 15 2 月 2007
1963年底Parker推出了51之後最成功的筆款Parker 75。Parker 75在當時是定位為高階的鋼筆,當時由於金太昂貴於是決定使用925銀作為材質,並筆身上切出許多格線「據說創意是來自雪茄盒」,再加上金夾。定價25美金,1960年代台灣的平均國民所得才143美金,可以說接近2個月的薪水才能買到該筆。的確是不便宜。但75依然非常的成功。75在設計上不少特別之處,首先是三平面握位「這個設計其實75前一代的筆VP便有此功能。」,在圓形的握位上切出三個平面,食指和拇指握的平面有著水平的條紋來增加握筆時的摩擦力,而中指拖住握位的平面則是光滑的平面增加使用的舒適度,這三個平面讓手指能更穩定的握住筆桿。接著是可轉動的筆尖,可轉動筆尖不是75首創,在前一代VP時便有了,但是在75手上發揚光大。可轉動筆尖的好處就在於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轉動筆尖的角度,以取得最舒適的書寫角度,時至今日其他筆廠仍難以望其項背。在上墨裝置上則是採用Parker的吸墨器。另外我注意到筆舌的兩側各有一平行的凹槽,而筆尖的兩側由此凹槽嵌入。這樣的設計應該在穩定筆尖與筆舌的相對位置,確保輸墨的持續穩定。
除了在設計上周詳的考慮外,實際書寫上的出墨穩定度更令人吃驚。我實際將照片中的筆在十分薄的筆記紙上做測試,出墨穩定而不間斷,特別是出墨量控制的更是恰當,即使是十分薄的紙,流出的墨量也沒有穿透紙背。高水準的控墨除了不會讓墨水穿透紙背外,實際上也增加了每管墨水的續航力,用汽車的概念來看,我們稱之為省油。我不禁懷疑是不是這支筆剛好狀況好。當拆開筆舌以後,實際上發現供墨道設計的十分精細,應該是優良的設計所導致。當然實際還需要更多的筆友提供個人經驗才能做更進一步的確認。
整體而言75的確是很棒的筆,也難怪能夠暢銷約30年,雖然51在鋼筆設計上有著革命性的成功,但使用上我喜歡75更勝51,因為75更像一支鋼筆,75不用改變鋼筆的造型,一樣是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高超的筆舌設計應該也是重要的一環。除了日常用外75的名作Spanish Treasure更是號稱第一支限量筆。其實當新筆友徘徊在德國名廠時,我會以為也許75其實更有價值,不要忘了,他也成經是台灣人民要兩個月薪水才買得起的筆。比起當年,今天是便宜了許多。也許外表不是那麼出色,但絕對是越看越美麗的筆。


參考資料
http://www.parker75.com
週六 30 12 月 2006
Parker 61是在1956年由Parker一個50人的研究團隊所研發出來。就外型而言,跟晚期的51十分的類似。他的上墨方式十分的特別,將一種打上洞如同紙一般薄的塑料物質(賽路芬)捲疊起來,然後置入圓柱狀外塗鐵氟龍的塑膠容器中,吸墨的時候將這個部分浸入墨水中,利用毛細現象,根據原廠的說法10秒鐘就能完成吸墨,而筆尖就不用浸入墨水中了。這個方式正是針對51每次吸完墨握位的前端都有殘墨需要擦拭改良而來。不幸的是多孔狀物質,要是混著墨太久沒用,整個吸墨功能就會逐漸消失。所以61想要改良51的問題,但又創造了新的問題。
相關閱讀:Parker 61 Presidential 14K 實金筆

週四 22 6 月 2006
Posted by CWY under 美國筆, Parker, 古董筆介紹
No Comments
週六 8 4 月 2006
Posted by CWY under 美國筆, Parker, 古董筆介紹
No Comments

1935年當Vacumatic正流行時,Challenger也正式上市了。Challenger搭配14K筆尖,按鈕上墨,是款很基本的的筆, 在當初也是定位於平價筆。也許是Vacumatic的太成功,Challenger感覺上並不為玩家重視。Challenger前後出過3款分別是 1935─Challenger,1937─Deluxe Challenger以及1938年的Royal Challenger。前兩款的Challenger的確是平凡了點,但到了Royal Challenger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理石般的紋路搭配著從頭到尾的連續魚骨花紋,整個筆身顯得非常的高貴。筆身握位的上半部則是半透明,可以看到 墨水的殘留狀況。這款筆最特別的是他有款特別款,筆夾是呈現劍型的筆夾。十分少見。這樣的筆夾設計在老筆是不是絕無僅有不敢肯定。但像此類特殊造型的筆夾 之老筆可以說少之又少。沈醉在Vacumatic的朋友,的確是應該再多看Royal Challenger一眼。
文章存放位置:Parker
週一 19 12 月 2005
Posted by CWY under 美國筆, Parker, 古董筆介紹
No Comments

對Parker的印象不好,我想是導因於之前所買的 Parker 100發生過出墨斷斷續續的問題。從此之後便一直對派克敬而遠之。一直以來派克51被我認為是現代筆而非古董筆,以現代筆的角度而言51似乎沒有什麼特別 的。直到有一天,與外國筆友聊到51,看到筆友眼神所閃耀的喜悅,才留意到這支筆的不凡之處。於是便買了支最普通的51來試試看。試驗的結果大大的出乎我 的意料之外。
51是紀念Parker成立51週年所命名的。於1942年推出,請注意這點非常重要。 1942年那是二次大戰最激烈激烈的時候。所有的筆廠還繼續 的生產著古典式賽璐珞的老筆,正如同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款式,也許上墨方式有所改良,但風格是一貫的。突然間派克51推出了,這款筆與同時代的筆截然的不 同,對當時而言應該說這是一支未來的筆,以今日的角度來看51,說是這幾年設計的造型,也不會感到奇怪。而這也是51不平凡之處,在1942年便能設計出 原屬於未來的筆。對51的研究讓我理解到為何Mabie Todd的筆款設計在194X年時出現巨大的變化,這應該是受51的影響,還有許多的英國小廠也在戰後關門,我想51也貢獻良多吧。突然間讓我想起 Aurora最成功的88,還真有點像,莫非也有相關?這點留待以後研究。
51的設計的確不平凡,他改良的許多老筆原有的問題,並賦予現代的設計,也難怪一問世馬 上就席捲全世界。在51問世以前,長期以來,一支筆,筆尖、 筆舌、握位的設計一直是一成不變的。越大的筆尖價值越高。而筆也隨之放大。Waterman, Mabie Todd的筆尖系統應該是最好的例子。而為了調整筆蓋內的氣壓,老筆多有打洞,避免轉開筆蓋時因氣壓的變化而漏墨。但也因為如此老筆有墨容易乾掉的問題, 而平時震動大時,有時墨會溢出,51一舉解決了這些問題。把筆尖包在握位內,大幅的減少了墨水的蒸發,並且減少因震動而造成的漏墨。我想對當時在作戰的士 兵而言51真的解決了很多的困擾。同時51的大小適中流線型的筆身讓整支筆握其來也非常的舒適。以現在的說法叫做符合人體工學。堅固耐用,更是歷久彌新。
51曾經因為我的偏見而名列我最不喜歡筆的前幾名,經過這次的研究才瞭解了51真是偉大的設計,能看透未來而超越當代。很多玩筆人都有像我這樣的偏見吧,而這樣的偏見,對愛筆人而言,損失是巨大的。
想更瞭解51,鋼筆實驗室有很好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