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墨研究


29060416_10212968138170430_1646647759388451329_o

這是多年前我在法國的跳蚤市場所發現的一支Waterman銀筆,更精準地說這是JiF Waterman (美國的Waterman與法國的Waterman的不同就請看下面的連結)在1936-1939年間所發行的玻璃卡式墨水鋼筆。就我查到的資料最早嘗試要做卡式墨水的是 Eagle Pencil Company早在1890年代就申請了專利,但是由於並不成功十年後這家公司就跟其他公司一樣採用墨囊式的墨水,後來延續這想法的是 John Hancock 這家公司,她所採用的技術是利用銅管往握位的方向鎖,只要銅管加滿墨水鎖上再把筆桿鎖上就能用了。之前我以為該品牌沒有發行可攜帶的卡管,但後來竟在Richard Binder的網站上發現了事實上是有的。而且一個盒子裝三支。但有資料表示由於銅管很薄,實際上很多都壓傷。所以實際上的銷售也不是很理想。現在也不常見。我也有支 John Hancock的鋼筆,有機會再介紹。而在那些年代,方便攜帶這件事就由ink tablet墨丸接手,就是外出的人特別是出征的士兵帶著墨丸出征,想寫信時就把墨丸塞到筆管裡加水,然後就能書寫了。Swan就有出這種筆,但不知為何非常的少見。到了1936年JiF Waterman推出了玻璃卡式墨水。如照片所示,利用乳膠環達到固定與防漏的目的真正能把玻璃管固定住,而另外發行的卡式墨水成就了便利性這個重要的因素。就像L.E. Waterman發明了現代筆舌一樣,JiF Waterman現代化了卡式墨水,可謂是影響深遠。在此時美國的各大廠都努力的發展活塞或筆桿式的儲墨來增加每次上墨的儲墨量。而派克51也正悄悄地準備出現,興起另一波驚滔駭浪。但卡式墨水也卻慢慢成為最多人使用的方式。我個人認為普遍來說是便利獲得了勝利,但筆桿式儲墨卻也成為現代高級筆所用。競爭還在繼續下去。
26424896227_7a241cb3b2_k27424529298_bfb62ae93c_k


從美國的Waterman到法國的Waterman :  雖然是不同的Waterman但終歸一統,到了現在Parker和Waterman都同屬美國紐威集團下的一員名列全美500強之內。這應該是很少被提到的事了。

 

 

 


Swan是我最早接觸的老筆,說到Swan他是Mabie Todd旗下的一個品牌,同一家公司旗下還有Blackbird,Swallow,Jackdaw等品牌。在老筆玩家中以彈性筆尖所聞名,但對重度玩家而言eternal系列終身保固的硬尖反而比彈性尖更被渴求,特別是8號尖。除了筆尖外英國Swan曾開發了幾款特殊的上墨系統Leverless就是其中之一。Leverless從字面上不難了解就是沒有拉桿的意思。上墨的時候轉動筆桿末端的旋鈕,旋鈕連結著一根桿子,進而壓縮墨囊,吸取墨水。基本上仍是墨囊式上墨的一種變形。在當時據說還頗受歡迎。使用時要特別注意,當旋鈕轉到底時就不有再硬轉,我曾見過筆友硬轉因此損壞了上墨系統。這種上墨系統有個小缺點,就是上的墨水量稍小於拉桿上墨,不過上墨系統的獨特性足以彌補較少的上墨量。照片中的筆是Leverless中非常少見的款式,大約是193x年的產品,特別是銀筆,好幾年才看到一次,身價是包金筆的好幾倍,某位筆友不惜重金托我買下,我寫順便拍了張合照,兩隻筆一起合照應該連書上都還沒有,台灣的筆友算是很幸運能看到。

上墨系統

約在20世紀初,美國伊利諾州的人士Jay G. Rider設計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上墨方式。嚴格的說來這種上墨方式歸屬於滴入式上墨。不同於一般的滴入式上墨之處就在於握位的部份跟筆桿是連在一起,要上墨的時候並無需轉開握位。J.G. Rider特別之處就在於他的筆舌下方有個凸起之處,上墨的時候就利用筆夾頂住凸起的部份將筆舌拉出,拉出後可以看見一個扇形的凹槽(如下圖所示),從此處滴入墨水就行了。時至今日對於J.G. Rider筆款的資料並不多,只能在少數的古董筆圖鑑裡偶而看到。約略我們知道這是1905年至1920年間的作品(距今也有90至100年),設計者的思維完全與一般的筆廠不同,特殊的筆舌,筆夾,上墨極具原創性,再加上十分的罕見,也因此對於古董筆的玩家而言這是令人十分渴求的筆款之一。






不久前入手一支顏色十分嬌豔的Pilot老筆,從網路的資料中僅能知道款式為Super,年代估計約在1950到1960年之間。根據筆桿上的價格標示,當初的定價是600日圓,基本上應該算是平價筆款。不過經查詢名為Super xxxx的款式似乎還不少,其中的分法和年份並沒有找到資料。我心理不禁唸了一下趣味的文具箱這本書,百利金、萬寶龍反反覆覆已經介紹了好幾輪了,自己國家產的筆卻一點都沒提到。日本的三大筆廠悠久的歷史不知何時才能讓世人明白。不過呢不明白有不明白的好處,根據我的經驗,這些不被瞭解的筆都賣不了什麼好價錢,對於喜歡收筆的人而言應該反而是個好消息吧。人棄我取乃收筆一大樂事也。玩筆玩久了我反而覺得貴的筆所帶來的樂趣往往不能與他所付出的對價成正比。

這筆特殊之處就在他的上墨系統,根據網路賣家的資料這樣的上墨系統稱為稱”NOKKU”發音”HAH-KU”的上墨系統,據了解翻譯成中文就是開關的意思,如同電燈的開關按鈕,如果要翻譯的話大概應該翻成開關上墨。基本上這樣的上墨系統仍屬於墨囊式的上墨,利用圓柱形的不鏽鋼包住墨囊。上墨時轉開筆桿連結握為的地方,扳動圓柱體末端的按鈕,經由擠壓圓柱內的金屬片壓縮墨囊完成上墨。經過我實際的試用我覺得這樣的上墨其實並不是很方便,主要的缺點在於專開以後金屬圓柱十分的細,握起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我認為開口應該開在筆桿末端,直接轉開筆桿末端就能扳動按鈕應該才是比較方便的作法。突然間我想到Aurora有款限量筆叫做達文西,他的上墨方式好像跟這款筆有點類似,同樣也是扳動筆桿末端的按鈕,不同之處就在於達文西的設計是直接轉開筆桿末端就能上墨。到底達文西的上墨方式跟這款筆是否相同我不是很確定,不過就理論上而言應該是高度的相關。除了上墨系統外,類似指甲的筆尖設計應該也是一大特色。我曾經參觀過東京的Pen Station,在那裡我發現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筆尖造型,當鋼筆王國美國日薄西山時日本卻開始嶄露頭角,我對當時的日本筆到底在國際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感到十分的好奇。在筆尖的末端我發現了一個類似灣月形的缺口,到底為何如此設計?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就待有緣人來說明了。
If anyone know why there is a moon shape hole on the nib please let me know.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我一直在想過年該貼支什麼樣的筆,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決定以Snokel作為今年過年的賀筆,也代表著今年我在鋼筆收藏時思考的重點─筆型設計、上墨以及筆尖。至於筆桿當然也很重要,但是不是最優先就是了。

前一陣子有人在賣一批潛艇上墨,由於我的收藏裡面潛艇上墨非常少,於是就想說一次搞定,就把這批潛艇上墨買下來,由於這批筆都是需要維修的,我還特別看了一下書要如何維修。維修分解過程我寫在下方,整體而言我覺得Snorkel並不是非常難修的筆,不過修起來卻蠻傷神和辛苦的,需要拆解的部位很多,整枝筆大概可以分解程十多個零件,算是蠻麻煩的筆,而且狀況還不少,也難怪外國修理這款筆的費用向來是比較高。當我一口氣完八支Snorkel還真的覺得很疲勞, 不過對於問題點也慢慢比較瞭解。

回到筆的本身,Snorkel是1950年代的筆,他的上墨原理是利用氣壓壓縮墨囊,這樣的原理在30年代的美國l筆廠Chilton便已經有了,當西華推出時我估計Chilton專利也許已經過期了,諷刺的是世人只記得西華而不知Chilton,也許這就是成敗論英雄,不過在玩家的領域,Chilton可是價值非凡。潛艇上墨的特別之處是內部設計了一個可以前後移送的呼吸管來吸墨,如此一來,不用弄髒筆尖也能上墨。上墨時先轉動末端的旋鈕,這時呼吸管會慢慢的伸出,轉到底以後將旋鈕向後拉,然後再向前推到底,此時墨水會沿著呼吸管進入墨囊然後再將呼吸管轉回此時上墨便完成,這是鋼筆始上前所未有的設計(這點我傾向是針對Parker51 的弱點而來,61也是在同樣問題上改良),鋼筆上墨系統發展到這裡,我認為已經到達了極致,之後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沒有更重大的突破了,在原創性上我認為當時的西華真的是非常的利害。另一個令我滿意的部分則是筆尖,西華的硬尖一直是很優異的。Snorkel的筆尖表現更是在我的期待之上,細而滑順的筆尖搭配堅硬的筆尖形成一種非常特別的筆觸,我會用Sweet來形容。另外在出墨上也非常的穩定。我估計當初應該賣得非常好,導致今日這筆的價格反而顯得便宜。這筆和Parker 51,75等應該都是想入門老筆的朋友可以優先考慮入手的。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分解維修說明: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要拆這枝筆首先要轉開握位的上方,轉開以後上墨的機制就會出現,在某些筆我發現非常難轉開,我嘗試著用加熱處理,不過並沒有成功,後來進行泡水,問題解決。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轉開以後拿長型的螺絲起子,頂到筆桿的末端,轉開末端的螺絲,,此時尾蓋就會和筆桿分離,在這過程中我也發現有時候筆桿末端的螺絲轉不開,原因不明,不過加熱後解決,另外有時候轉開螺絲後尾蓋並未分離,也拆不開,查明後發現原來是被上膠,加熱解決。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拆開後的分解圖,而墨囊就在金屬部分之中。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分解開以後就要更新O型環,就是筆桿內的黑色部分,只要墨囊沒有壞,基本上換O型環會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不過有些O型環已經都硬化,幾乎和筆桿黏在一起非常的難拆。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如果換上O型環以後仍然不能上墨,這時候則嘗試更換裝在尾蓋的橡膠環。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如果還是不行,轉開筆尖,更換筆尖總成上方的橡膠環,基本上到這裡應該都能上墨了。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如果還是不能上墨,則很明顯的就是墨囊已經硬化,無法上墨,此時拆開不銹鋼護墨囊管(此名詞參考小佩的鋼筆實驗室)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拆開後的分解圖,這部分我認為是拆整枝筆最困難的部分,也許是我用的方法不對,我覺得非常的難拆。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進一步的分解圖,然後換上14號的乳膠墨囊,矽膠墨囊太硬不適合。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換完墨囊完以後要回裝不銹鋼護墨囊管,此時要住要,鋼管的突起部位有時候會有不同的粗細,要將較粗的對上較寬的凹槽,否則有可能會造成裂紋。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修筆所誕生的筆屍,其餘可用部位已經被其他筆拿去做器官移植。
Sheaffer Snorkel 潛艇上墨

總結:沒事不修筆,不修筆沒事(沒修過筆的筆友千萬不要學,因為修壞的機率很高,還是從拉桿,按鈕上墨累積經驗慢慢來)。已經再三警告了,不要修壞了說是我害的。很多筆即使知道原理甚至分解圖,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損壞的機會很高。即使最簡單的拉桿上墨,運氣不好就算老手一樣裂桿。

p.s. 小弟非維修派玩家,也會不小心修壞筆,請勿來信詢問小弟如何修筆。

更多的文章參考:鋼筆實驗室

Snorkel 照片

有在認真玩老筆的朋友,多少都聽過Coin Filler 「錢幣上墨」。實際上Coin Filler是L.E. Waterman在1913年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在筆桿上挖個類似拉桿大小的洞,然後把錢幣往洞口壓下去,就會壓縮墨囊完成上墨的動作。實際上的感覺跟Conklin的月牙上墨有點類似,不過相較起來感覺月牙上墨似乎比較方便一點。只是一直以來Coin Filler一直是書上的一個名詞,在現實中幾乎沒有看過這筆的存在。

直到不久前發現了Coin Filler的Coin。這點令我感到十分的驚訝。我一直以為Coin是利用當時的錢幣就可以直接上墨,沒想到原廠竟然有生產專用的銀幣。而每個銀幣上都有一個專屬的號碼。「不知道這樣算不算限量?」,下方的照片就是兩個不同的coin。而銀幣上的洞則是用來與鑰匙或錶帶串在一起。估計銀幣的稀有程度絕不下於筆,這資料可是連書上都沒有看過的。

照片的主人Mark( http://www.elementsgallery.com )很大方的同意我使用這資料。在這裡特別感謝。

Waterman Coin-Filler
Waterman Coin-Filler
Waterman Coin-Filler
Waterman Coin-Filler

Conklin 所發明的上墨系統,據說連馬克吐溫也是愛用者,因為該筆放在桌上也不會滾到地上。
主要利用筆身上的月牙來壓縮墨囊吸取墨水。
以下是月牙上墨的細照,不使用時,月牙底下那片圓環卡住月牙。
要上墨時移開圓環,便可利用月牙擠壓墨囊以便上墨。
原理跟拉桿上墨非常像。
26424874497_d940bee47b_k

很多鋼筆書上都有提到,當墨水快用玩時出墨量會變大。
拉桿上墨:
當吸墨時,拉桿壓動藏於筆身內的金屬片去壓迫墨囊。
墨囊受到壓迫,於是墨囊內的空氣減少而使得壓力大於外部,
於是當我們鬆開墨囊時,使得墨囊內部壓力減少,墨水便流入墨囊中。
而當墨囊內的墨水填滿後,由於重力使得墨囊內的墨水有向下的力量,
墨囊內的空氣體積因此變大,壓力變小。
於是囊內的壓力小於墨囊外,因此墨水便不會流出來。
當墨水快用玩時,墨囊內的空氣壓力與墨囊外已經相同,
於是重力使得墨水的流出速度增加。
這也就是為何書上要人在墨水快用玩時,再添加墨水,避免漏墨的原因。
在飛機上,由於氣壓逐漸隨著飛機上升而減低,
當氣壓降低到與墨囊內的氣壓相同時,墨水便會流出來,
這也就是漏墨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看法如有缺失,還請各位指教。

Parker 61是在1956年由Parker一個50人的研究團隊所研發出來。就外型而言,跟晚期的51十分的類似。他的上墨方式十分的特別,將一種打上洞如同紙一般薄的塑料物質(賽路芬)捲疊起來,然後置入圓柱狀外塗鐵氟龍的塑膠容器中,吸墨的時候將這個部分浸入墨水中,利用毛細現象,根據原廠的說法10秒鐘就能完成吸墨,而筆尖就不用浸入墨水中了。這個方式正是針對51每次吸完墨握位的前端都有殘墨需要擦拭改良而來。不幸的是多孔狀物質,要是混著墨太久沒用,整個吸墨功能就會逐漸消失。所以61想要改良51的問題,但又創造了新的問題。

相關閱讀:Parker 61 Presidential 14K 實金筆


在早期放在口袋中的鋼筆是容易漏墨的「據我觀察早期的筆舌只是薄薄的一片而已,我猜想可能因此只要震動一下墨水就有濺出的可能」,為了避免墨汁濃髒衣服, 安全筆也就因應而生。由上圖可以見到,在不使用的時後,轉動鋼筆末端的鈕,筆尖就會縮入筆身中。然後把筆蓋轉入。轉入筆蓋時,筆蓋的頂端會頂住筆的前端, 因此就能安心的放在身上而不用擔心漏墨。平時要加墨水時,把墨汁由前端滴入即可。安全筆由於特殊的上墨系統吸引了許多玩家的興趣。Waterman或是義 大利的牌子都曾看過美輪美奐安全筆。美麗程度遠遠超過照片上的筆。有機會一定要收一支。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