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配件


今天參觀了北美館所展出的布列松在中國影像展,發現了在一九四九年一個小販販售鋼筆的照片,地點大概是在上海或是南京。鋼筆置於一個看起來貌似木箱的箱子裡,箱子的上方放置的各式各樣的筆,箱子的下方看起來則是一些各種零件。上下兩個箱子只有一個繩索拉著,上方還有一個把手,看起來只要將箱子蓋起變可攜帶移動,非常便利。 足見即使在這麼困難的時代, 鋼筆的從業人員還是能以這種變通的方式來服務需要傳達文字的人民,難得看到這樣的資料特別收錄起來。

OLYMPUS DIGITAL CAMERA自從參觀過日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後我就被店內文具店中美麗的鋼筆擺設所感動,特別是店內特製的筆櫃,將筆的質感很完整的表現出來。我知道許多的玩家將筆一盒又一盒的放在防潮箱,久了連自己收了哪些筆都不記得了,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一直想著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打造一個類似於蔦屋書店的筆櫃。終於2014年有了這個機會。我開始在有限的空間裡計畫一個能將多數筆置入的筆櫃。我考慮的方向如下

*整體形象
整體而言形象希望能與蔦屋書店的風格有一定的類似(畢竟那是我看過的陳列中比較深得我心的,另外我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設計出更好的陳列方式),除此之外還須加上我的需求來做調整。

*收納的數量
基本上我是對各種形態的筆款都有興趣,所以收了各國各式各樣的筆,我的筆櫃一定要有一定的儲存空間才夠放我的筆(後來證明還是放不下)。所以設計時變採取兩面陳列,也就是櫃子的兩面都陳列。有朋友問我說為什麼不將陳列的橫排做得更密集,這樣可以放更多的筆,我認為即使這樣做也增加不過20─30支的陳列量,但對於整體的美感而言會有傷害,而且未來可以將筆輪流陳列就行了。考慮到筆的數目,我將筆櫃的下方全部設計成抽屜,鋪上絨布以求最大的儲存量。

*燈光照明
光與熱對於筆的傷害是很顯著的,如果筆友有跑一些有歷史的筆店,就能看到被照到變色的筆。所以考慮照明時我採用的是側邊的led燈條(幾乎沒有溫度)來將傷害降到最小。事後我覺得側面的亮度有點高,但在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下,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而且平時幾乎沒有開燈,我認為幾乎是沒有影響。另外櫃子離窗戶有4─5公尺,陽光也是不可能照進來的。

*除濕防潮
潮溼對生物材質、賽路珞(某些),或是酪蛋白有一定程度的傷害。如果打算長期收藏的筆,一定要考慮到潮溼的問題。台灣的濕度跟外國絕對不一樣,能放英國50年的筆,放台灣可能幾年就會出現問題(某些筆款)。原本打算把櫃子做成防潮箱,但後來覺得太複雜。於上便將櫃子後方直接做成一個小房間,放除濕機以及溫濕度計來隨時監測並控制濕度。要除濕時只要推開後面的玻璃就可以除濕了。

*抗震防摔
這部份與原始的設計也不能,原始設計是利用兩個小圓柱將筆頂住,筆的透視性非常的好。不過我想起921大地震時有人的瓷器整櫃倒下去的悲劇,與設計師討論後,改成利用灰黑色的塑膠條嵌入木頭中,後方用矽膠黏住增加穩定性。架上則預計利用水晶周之前推薦的博物館級膠來固定住。應該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到這裡我的鋼筆收藏也算是有個小結,再來要好好想想要做什麼了。

OLYMPUS DIGITAL CAMERA


10347622_10203554014663226_3256146106704886264_n

1911845_10203554014383219_3473193570613446887_n

1922226_10203585250044091_2564184395519911380_n

10629716_10203581929001067_3498947676629461412_n

10420191_10203738803922842_3620009887494699053_n


在筆友聚會的場合裡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筆友拿著放大鏡在看筆。對一些重視細節的筆友,放大鏡的確能讓人更仔細的看清楚筆的每一個細節,特別是蒔繪或是沉金等技法用放大鏡可以體會師父們不凡的工藝技巧,偶而我也喜歡用放大鏡來看墨水的深淺層次變畫。另外利用放大鏡來檢視骨董筆的品相也是常見的。最後在調整筆尖的時候放大鏡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喜歡鋼筆的人準備一個自己用得習慣的放大鏡我認為是必要的。前幾天從筆友那裏拿到他手工製的放大鏡,不同於一般的放大鏡,筆友特選的鏡片是他長年修筆經驗所得,只要輕鬆的閉上單眼便能輕鬆檢查筆的每一個細節,這樣的創意真的不容易。因為筆友的創意讓我能更輕鬆的體驗鋼筆的樂趣,在此特別感謝。

前一陣子有筆友從英國回來,於是到小品雅集去跟筆友聊天,不預期的發現了卡式墨水的筆套,做得是蠻精巧的,如同照片所示,能將卡式墨水一支支乖乖的放好,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日本製吧,至於是哪些品牌的卡式墨水放得進去我倒是沒有去測試,但很肯定的是不是所有品牌都試用。我個人覺得有點這樣的設計用處似乎不大,畢竟我所認識的多數玩家都是用瓶裝的墨水而非吸墨器,不確定有多少非玩家的使用這願意花錢去賣皮套,而且我印象中卡式墨水多配有紙盒來保存卡式墨水,做卡式墨水的皮套實在是多此一舉了。站在玩家的立場任何嘗試我還是抱著歡迎的立場,不過歡迎歸歡迎,用不到的就不一定會捧場。


由於快要回台灣了,想到四方的苦主應該很快就要找上門,我覺得有必要好好計畫一下行程。根據這些日子在墨爾本書店閒逛的經驗,我發現MOLESKINE似乎是非常受歡迎的牌子。幾乎主要的書店都有賣,只是價格非常的高我一直買不下手。實際上在澳洲的日子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事要記個不停。終於由於年度過了一半,筆店的庫存開始顯著的折扣,於是我挑了一本最厚來試試看(因為不管大小都是一個價,我這種貪小便宜的人當然是挑大本的)。大本有個好處,沒事的日子還能用來寫寫日記。
我到網路查了一下MOLESKINE的由來,這個牌子發音為mol-a-skeen’-a,起源於法文鼴鼠皮的意思。據說是個法國的小廠,後來於1986經營不善關門,近年來由義大利的公司於1998年再賦予新的生命。這筆記本最大的訴求點就是海明威,畢卡索等人都是用這牌子的。另外就是用一個鬆緊帶綁住書。老實說我並不欣賞這個鬆緊帶,因為用久了一定會鬆掉。我反而比較欣賞有些牌子用磁鐵來替代鬆緊帶。
這幾天實際用下來我覺得這筆記本還不錯。簡單但質感感受得到。我最喜歡的設計是有一頁的紙印上了尺的刻度,除了公分還有英吋,對於常常要用尺來量筆長度的我,這樣的設計時再是很實用。不過這筆記本也不是沒缺點的,我發現當鋼筆的出墨量稍微豐沛點,字就會有點暈染的現象(我用Pilot的Elite搭配Pilot的卡式墨水),以這樣價格的筆記本我覺得實在是應該要再加強一下。也或許多數的人都是用原子筆,所以這既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不過我個人是不太滿意,因為之前到伊東屋買的筆記本並沒有這樣的問題,我想2009年的記事本我會先考慮日本的記事本吧。

今天看新聞意外發現了石頭紙,據說是把石頭粉加上無毒樹脂,並變成環保而且製成不會產生污染的紙。而且也不用再砍樹了。聽說是台灣人發明的。真的太神奇了。不知道適不適合鋼筆墨水使用?估計成本應該是是否能廣泛使用的重要原因。有用過的筆友就麻煩分享一下。

我發現了一段官方影片,筆友可以參考一下。

到底鋼筆需不需要防潮?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如果鍍金的筆多的話最好還是考慮有個防潮箱,不然……。但是防潮箱的隔間比起鋼筆需要的空間實在大太多,常常許多的空間都浪費了。這對我而言實在是很大的困擾。常常都要委託朋友幫我找筆商專用的筆盒(就是外殼是塑膠,而內層有保護層的那種),但是一直拜託別人總是見困擾的事。這次我太太回台南竟然趁著空閒的時候跑去了批發佈的店,買了一些布準備讓我來放筆,順便我也跟她討論了一下我的困擾,沒想到她竟然自己設計的防潮箱專用的筆套出來。根據我的估計,一個筆套可以放置60-80支筆,這樣一格防潮箱就能放個200支筆,實在是太好用了,就算不放防潮箱放抽屜也非常實用,同樣的概念應該可以有更多的變化。有機會再設計一些實用點的東西。總算平時的循循善誘沒有白費,我突然想起一些筆友買筆還要偷偷摸摸,怕太座知道,唉,真是萬般同情,只能說就自求多福吧。
C氏-防潮箱專用筆套
C氏-防潮箱專用筆套

鋼筆日記本幾週前,我來到銀座的伊東屋,由於到得早還在準備開店中,不過入口處擺了一些書籍可以先逛一逛,近距離看才發現擺在入口處的並不是書,而是一本本裝訂精美的日記本。在寸土寸金的銀座,在一家店最精華的位置擺上了日記本,依我的裡解決不是偶然,一般而言賣場會依據消費者的動線來擺放重要的產品。這些日記本除了有各種大小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格線,有些甚至標榜能用十年。而周圍還特別擺上圖文並茂的日記範本,讓人看了不由自主的就想買一本回家使用。在這眾多的日記本中,我挑中了一本直寫式的日記本,記得成長的過程中學中文都是由上往下寫的,長大以外不知什麼緣故,反而習慣由左往右寫。直寫式的日記本,給了我很強烈的認同感。我深刻的感覺到在這虛擬與真實交錯的年代,真實的存在感是很重要的,而日記正是自己存在的證明之一。之後我一直反覆思考著為何伊東屋要將日記本放在店中最精華的地段。我慢慢理解到做為文具店,書寫是文具的根本,消費者要對書寫產生需求然後才會帶動文具的使用。而日記有可能是最根本的要素之一。一個習慣寫日記的人,極有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手上眾多的資料,進而帶動消費─文具產業的發展。簡單的說就是把書寫導入生活習慣中,而市場自然就放大了。當台灣店面抱怨著使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時,實際上筆行對於書寫文化的推廣是否出過力?伊東屋的做法給了很好的示範。
鋼筆日記本
鋼筆日記本
鋼筆日記本

這是小弟這次去銀座伊東屋買的小玩意兒
就是Wax seal
捕不知道中文該怎麼翻
反正就是古代用來封住信封開口處上的
以避免信件被他人偷閱

之前在別的地方也看過
但總覺這套製作較精美
所以就買了一個”S”回來玩玩

Wax seal
Wax seal
Wax seal

Parker Lucky Curve 1Parker Lucky CurveLucky Curve是個所有Parker玩家都全力追逐的設計,專利早在1894年的1月9日就取得,當初是在筆舌的末端做一個曲線的設計,讓墨水能流回儲墨裝置中。如今要找到一個裝有Lucky Curve的筆舌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畢竟那已經是距離現在80年到100年前所生產的筆了。而要看到一個同樣古老的展示架架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從展示架正面看去在玻璃櫃內是個有個斜面的設計,相信八十多年前在那個位置應該還放著一個個的筆盒,讓筆能以最佳的角度展現在消費者眼前。而消費者也不用費力的低下頭看筆。放在店裡頭很容易便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而背面還有一個個的抽屜,想必是用來存放庫存的地方。另外由照片看來貨架的四個腳應該還裝有輪子,應該是方便店家調整室內的擺設。我在想當初造這樣的一個貨架應該所費不貲,也許輪子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要是筆賣不好時,貨架還可以快速的回收[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而已]。不管怎麼樣,一個展示架能保存80年以上實在大不易,相對於什麼都求新的台灣也許這展示架能給我們帶來一點點不一樣的思考。

背面照片
Parker Lucky Curve
側面照片
Parker Lucky Curve

Special thank to Jon and Toizrit, Inc. USA supply this photo to Taiwan collectors.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