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入門



前一陣子決定淡出吵吵鬧鬧的網路筆壇。有筆友問我不會是認真的吧?當然我是認真的。回顧筆記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網路論壇的不信賴。當初讓我產生不信賴感的論壇也早倒了,而新的論壇也日益的民主化,我仍然繼續寫著筆記,因為我不太喜歡論壇共管的概念,但實際上共管是鋼筆論壇發展至今最完善的方式,要讓管理階層意見都一致其實並不容易,因此結論多是比較符合中庸之道,所以管理方式沒有問題,是我個人的問題,就像不喜歡跟人共有一支筆。在我自己的部落裡做什麼都是我的自由,沒有什麼版規的限制(我就是版規)。如果有人來吵吵鬧鬧,我要不就刪文,不然就叫他滾出去(或許比較禮貌的說法是請他離開),當然在共管的論壇理即使我是管理員之一也不太合適代表其他管理員做出這樣的發言,所以有些事情也只能沉默以對。

另外有些論壇的使命之一就是希望讓更多的會員參與鋼筆這個嗜好,不過這跟我個人的宗旨是不相符合的,我不喜歡推廣鋼筆。對我而言讓更多人使用鋼筆是沒有意義的事,有時候我看見潛水客或是入門新手一副到這個論壇就是給面子或是支持的樣子讓我很不愉快。對我而言這些人既沒出錢也沒出力,還大言不慚支持,說些什麼為了論壇好的話,不然就是怪別人討論筆都是為了要賣筆,都是要騙新手的,對我而言這些人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玩筆玩的是經驗、金錢以及知識,別人願意分享已經是很難得了,佔了便宜還賣乖。我玩筆玩到現在還真的沒有幾個前輩指導過我(嚴格的說在我入門時只有小乖乖兄拉了我一把),如果有前輩願意指點一二我一定抱著感激的心情。對我而言喜歡鋼筆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如果有筆友願意切磋我很歡迎,如果有新朋友需要幫忙,在一定的程度內我也沒問題。不果推廣鋼筆就免了,玩筆只是為了讓我自己高興。

要理解台灣目前的鋼筆論壇就要先知道一些背景事實。

就管理面而言:

論壇是私有而共治。所謂的私有就是網站空間,頻寬以及網址都是私人所擁有。而共治就是在私有的空間上由極為資深的筆友所共同管理,而網站的所有規範就由這些創站筆友所決定。至於如何成為管理階層則須經由資深筆友投票或達成共識才有可能,一般而言需要數年的投入才可能被認同。就系統而言,是封閉性的。主要的論壇都在資深筆友的贊助與扶持下維持與茁壯。而這些贊助包括金錢,知識,熱情而且正如之前提到,時間通常長達數年。它是一個私人的俱樂部,他讓你可以註冊參與,但參與的程度得看資深會員對你的認同而定,所以不是你註冊了以後所有事就該有你一份,也不是所有的版面空間你都看得到進得去。所以之前一些大談論壇是公共空間的朋友,基本上是對論壇的架構與管理缺乏完整的認識,一廂情願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資深會員達成共識任何不受歡迎的參與者都有可能被論壇開除會籍,當然這樣的狀況極為罕見,基本上資深會員多是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

就組成面而言:

要談到論壇的成員就不能不提及論壇的起源,台灣鋼筆論壇起源於網路拍賣,原本互相不認識的筆友從網拍的問與答開始發現彼此的存在,進而發展成留言版的形式,而後來才有論壇的產生。也由於起源於買賣,早期筆友的糾紛多是因買賣而起,早期的留言板或論壇也多因此而覆亡。這樣的糾紛其實一直延續到現在,也因此一部分資深的筆友強烈的反對論壇染上任何商業色彩。事實是買賣是玩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筆友因此而相識,也因為交易的紛爭或是價格競爭而反目。在網路買賣筆的筆友職業可以說包含各行各業,遠超過許多人的想像。網路上除了業餘的賣家玩家外還包括職業的賣家或玩家。所謂職業可以包括品牌商、分公司、代工廠、代理商、經銷商、筆店、網拍店以及相關的員工等。既然是職業當然買賣或宣傳就是主要的目的。這些朋友有的用匿名有的則是正式的表明立場,但以匿名為多,目的都差不多(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其中真的有愛筆之士)。多數的論壇能容忍業餘賣家的買賣,但情感上並不喜歡職業賣家的進駐。正如一開始說的,買賣糾紛多,而且資深網友多深諳鋼筆買賣之術,之所以多所節制就是為了維持論壇能長久發展,避免捲入是非之中。當然擋人財路也會引起某些人的不快。不過話說回來,論壇是私人俱樂部也沒有義務讓誰來發財。

從以上的介紹筆友應該理解論壇的成員組成複雜,並不是人人都是因為喜愛鋼筆而來參與。如果筆友有注意到,在網站中一個人可以申請多個帳號,也可以多人共用一個帳號。基本上正常的筆友都是一個帳號到底,但實際上有部分不能說是不正常但目的不明的筆友卻擁有多個帳號。這些朋友會養者些帳號,不定期的對論壇管理階層發動批評,有時會互扮黑白臉,有時還會互問互答,互相呼應。參與久一點的筆友都知道,每一次都會有一些發言次數少的帳號或是自稱是潛水客的人來版上吵鬧,然後這些帳戶就沉寂。又過一陣子又有另一批帳號出現,手法如出一轍。說這些人都是同一批或許不公道也不能完全反映事實,不過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觀察。那些義正嚴詞的背後說穿了就我所知這些恩怨多是來自鋼筆買賣利益所產生的恩怨。說到這裡就應該就了解到為何有些論壇不讓人推品牌,推薦賣家。所以一些新朋友不要到了論壇就傻傻地亂推,推A就有B、C、D不高興徒然得罪人而已。總之多是新台幣在作怪啦。

對於不喜歡當前論壇的筆友我建議還是自己走自己的路吧,要創立自已的論壇不是難事,所有的論壇也都是從個位數的會員開始經營的,玩筆還是要讓自己開心,道不同就不要太勉強。

所以網路論壇很黑暗嗎?其實剛好相反,就我所知論壇的管理筆友群都是非常熱心的筆友。對於新的筆友多很熱心的幫忙也很歡迎。只要抱著正常的心態以及應有的禮貌其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當然有人在吵鬧時搞不清楚就別瞎起鬨,讓管理階層處裡就行了。

說到這裡新朋友應該對鋼筆論壇有點認識了。當然這是從我的角度出發來看,或許從其他筆友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見解。就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象腿的說象像柱子,摸到象耳的說象是扇子。雖不能得到全貌,但至少筆友是摸到象了。


幾年前墨爾本古董筆的Peter跟我說他比較不喜歡金屬筆桿,因為金屬筆桿令人覺得冰冷,那時我並不是十分的理解,畢竟在古董筆的世界裡平均而言金屬筆還是相對比較有價值。這幾天因為私事又回到了墨爾本,很不幸的家裏的暖氣卻壞了。隨身我帶了幾隻金屬筆,想要在無聊的晚上來寫寫字打發時間。就在某一個冰冷的夜裡我握起了金屬筆,手中的筆冷的就像冰棒一樣,真的令人不想使用,馬上我就想起Peter曾跟我說過的話。相較起來隨身攜帶的塑膠筆桿則顯得相對友善許多,只有輕微的冰冷感,稍微一握馬上就暖和了。在四季如春的台灣實在很不容易感到天氣對鋼筆使用的影響。一般而言在選購鋼筆時幾乎沒有提過金屬筆桿在寒帶地區的握筆問題,如果身處國外寒帶地區或畏寒的筆友在選擇鋼筆時最好還是避免金屬筆桿。


不久前我一時手癢到ebay標了一支Pilot在2000年出的一款限量筆,如同照片是用貝殼的背面的亮面來做為表面的裝飾。老實說這筆的單價並不便宜,我也只是看到相對便宜的價格就標標看,沒想到就標中了。收到筆以後當然免不了沾沾水先測試一下手感。一試之下我感到蠻失望的,筆的長短粗細以及筆尖的觸感並不符合我的需要。不是說筆不好,而是不合我的手感。另一方面筆桿表面的貝殼亮面也讓我有點失望,比起百利金的月光旭光,這筆的貝殼亮面顯得比較黯淡。如果真的要說得誇張點我覺得有點像去海鮮店吃九孔(不是很確定)那種亮面的感覺(注意這是一種心理的感覺未必是真實)。就在此時最致命的事情發生了,我摸到筆桿的表面有個凹陷處。筆桿表面竟有個小洞,到底怎樣跑出這個小洞我並不明白,但是這樣的傷痕我估計會隨著時間而擴大。當下我立刻聯絡賣家,所幸賣家還小有知名度,重視自己的信用,對方立刻表示我有兩個選擇,其一就是出個價,如果他們能接受,剩餘的差額退錢給我。其二我直接將筆寄回,他們會退回我所有的款項,並且負擔運費。對我的確是個兩難,這樣的筆已經沒有收藏價值,只有使用的價值,要我接受的價格實在非常低,於是我出了我認為最多高願意付的錢450,對方果然嫌低,畢竟這筆的定價還蠻高的。於是我就將筆寄回。10天以後對方收到筆後變將所有的款項都退還給我了。這次的事件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我還有支500美金的老筆,也是出問題,對方假裝很誠懇的要修,但是一去不回頭,往返之間過了PAYPAL的保護期間,到現在還沒回來。這些教訓告訴我們,所有的處理速度要快,一定要再PAYPAL的保障期間。千萬別相信任何老外的話。千萬記得六親不認是在ebay保護自己的唯一法則。

鋼筆的尺寸
對於收集老筆的筆友一定要牢牢記住,大小有關係,而尺寸絕對影響到價格。一般而言越大的筆越貴,特別是Waterman,Mabie Todd或是Onoto等一些品牌的筆如果看到8號都是很大的筆了,如果Waterman 20號或是Parker的Giant則是超巨型的筆,沒有付出慘痛的代價一般而言是不可能入手。而相反地筆越小越便宜,但吊詭的是當小到一定程度以後就開始好幾倍的貴上去。特別是Montblanc或是Waterman的迷你筆,簡直是到了很難想像的地步。歸咎原因,越大或越小的筆由於並不實用,原始的產量都很少,因為稀有價錢就很高了。除了長短外,粗細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粗的筆比較受歡迎,我個人覺得粗筆手感似乎比較好。在ebay會常常看到一個字Oversize,實際上指的就是筆桿的寬度到過1/2英吋也就是1.27公分的筆,實際上一些大筆多半都是Oversize的。一些知名品牌Oversize的老筆一般而言至少要2-3百元美金以上,甚至罕見的到上千美金都有。所以建議要入門的朋友,先分清楚尺寸。

以下附的是簡易的長度換算表,如果能夠的話背起來會省掉自己換算的時間。
[TABLE=4]

上一次玩Lamy的筆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對我而言Lamy是平凡的日常用筆,也因此引起不了我的興趣。會再對Lamy產生興趣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這一陣子收到Lamy的古董筆Lamy 27,活塞上墨,流線造型,書寫流暢再加上價格平實,讓我產生很好的印象。也讓我意識到Lamy是有悠久歷史的筆廠。對於有歷史的筆廠多少我是有些興趣,想多一些瞭解。其次是因為Noodlers Ink的防彈系列墨水筆友希望能有更多鋼筆的測試報告。在平價鋼筆這一塊領域,Lamy是重要的品牌,有必要加以測試。最後前一陣子有筆友把螢光墨水裝在裡面,我也很想找支透明的Lamy示範筆來玩玩看。

原本是想回到台灣再找筆友拿貨,結果今日到了郊區的shopping town卻在參觀筆店時意外看到,當然澳洲的價格是很貴的,吸墨器還在要再加9元。但以他們的來客數與員工薪資,我想不賣這個價格大概也活不下去。反正在怎麼差也是幾百元,玩筆的癮上來了也不想再等了,於是被狠下心來購買。在購買的過程中,銷售員拿出的筆是M尖,我表示希望換成F尖,原本我以為銷售員會拿另一支筆給我,但沒想到卻是直接換筆尖,正當他們要幫我換時,我突然我他們還有沒有其他特殊的筆尖可以選?結果他們竟然拿出1.1以及1.5的筆尖出來,我記得這尖應該是Lamy Joy的尖,好像沒有配在這款筆上。當下立刻決定要換成1,1。雖然筆的價格是貴了不少,但總算在筆尖上扳回一成,而且又學會換筆尖的方式「雖然也是很簡單,不值錢」。但心情馬上好了不少。想到這裡就會覺得台灣的玩筆環境雖然比不上美國、德國但比起日本、澳洲還算不錯。

回到家立刻就把筆拿出來看。首先一定要提到外包裝盒完全是用硬紙板做成了。不但環保而且大小適中不佔空間。這點實在有必要稱讚一下。有些筆廠把筆盒做的筆月餅盒還要大,非常佔空間實在令人厭煩。玩家還得好好的收藏。實際上為了那高貴的禮盒我們大概還要多花一大筆錢。我個人的看法,完全沒必要。我們是買筆不是買盒子。像萬寶龍文學家這般大小的盒子我以為已經很充分了。

環保的外包裝
Lamy
簡單的設計
Lamy

接著便開始練習拆筆尖,在店裡,店員用類似腳踏車內胎的握住筆尖利用摩擦力把筆尖移出。實際上我發現利用指甲去推筆尖的末端一樣可以將筆尖移出。總之算是非常容易的方式。比起百利金用轉的,Lamy的方式我認為相當簡單,實際上Lamy應該可以出一套筆尖組讓玩家自由更換。希望真的有這一天。而筆舌是霧面的筆舌,希望在墨水流動性上的表現能符合期待。

容易拆解的筆尖
Lamy
霧面的筆舌
Lamy
路上看到的Lamy Joy筆尖組「很明顯的握位是多餘的」
lamy-joy-set.jpg

在吸墨器方面,Lamy吸墨器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便是非常容易轉動。而在筆身連結吸墨器的地方,Lamy還特別設計一個小缺口讓吸墨器順利卡入筆身。這樣的設計算是較罕見的。
p1030914.JPG

最後進行實際上墨測試,測試的墨水Noodler’s Ink防彈墨水北極熊藍。當墨水一吸入,整個握位的地方變成藍色,令人覺得相當有趣。正式開始書寫,墨流量完全恰到好處,完全不會有任何的斷墨情形,滑順度則依選用的紙不同而不同。寫在活頁記事或筆記本上,顯得格外的滑順。寫在影印紙上墨則乾在紙上非常快,但在滑順度上則比不上活頁紙。雖然是平價筆,在出墨的表現上非常優異。由此不難理解何以Lamy能暢銷世界各國。
Lamy
測試結果:與北極熊藍合作無間
Lamy

p1030913.JPG
同一支筆以前和現在的體驗完全不相同。最早接觸到這筆時重視的是好不好寫,外型美觀與否,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較表面的事物。重新接觸到這筆,則把重心放在設計上。這筆的設計個人以為是在傳統中有創新,「基本上當我查閱Lamy的官方網站這筆應該在1980年就設計出來了,非常不簡單」。筆尖的設計有點Parker 75的味道。雖然是平價筆,在筆舌的供墨上完全不輸幾千元的筆。在握位上相對於有三個切面的Parker 75,Lamy Vista保留了兩個切面來協助握筆。在吸墨器上多了協助裝好的凹槽。而在筆身上則在筆身上開了兩個缺口,讓使用者很容易便能知道殘餘的墨水還有多少。另外在筆身和筆蓋上各有一圈類似橡膠的環,估計是用來增加筆蓋的密合度。細細品味,雖然這是一支學生筆但還是有過人之處。當然事情沒有十全十美,比如說鋼尖也許不如金尖耐用,我曾看過筆友把Lamy Joy磨的像到片一樣「應該是極端的例子,我也僅見過一次」,但是一支幾百元的筆還要保固終身也是不合理,所幸鋼尖因該是有在零售,就當作是消耗品。總之鋼尖還是很耐用,一般人倒是不用擔心。另外也有筆友提醒我說有時後吸墨器內墨水下不去「這是不是全天下吸墨器都會犯的錯?」,不過我目前測試北極熊墨水倒是沒有這樣的現象「也許是北極熊墨水特殊的性質也說不定」,還是要有更多的測試才能更清楚。但這筆能賣到世界各地,這應該也是不痛不癢的事。當現在剛入門的筆友都在問M200和3776那個好時,我會覺得Vista也是不能忽略的好筆。套句一位前輩的話,這筆是好在性能,贏在價格。

「後記」筆友告訴我1.1的筆尖沒有銥金點,所以是所有尖中最便宜的,也因此會磨損。所以我自作聰明換了更便宜的尖,這件事告訴我們是前做功課的重要。不過我還是喜歡1.1尖更勝於F尖。

北極熊墨水在Lamy吸墨器內流動

123自從小弟進了Noodler’s Ink以後,筆、墨、紙之間的問題又成為筆友關心的焦點之一。其實這是個老問題,從我開始玩筆的時候就爭論不休到現在。當然對筆的瞭解我們更勝從前,而墨水的問題在Noodler’s Ink陸續解答以後也漸漸明朗。對於紙的理解,我們有稍微的進步,但還是很欠缺這方面的資料,但我明確的發現在筆「EF-F尖」,墨不變的情況下,不同的紙張有著完全不同的觸感。不過就目前的瞭解我認為已經足以對常見的問題作一些基本的分析。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心得,還需要更多筆友的驗證,只是從目前所知道的資訊,提出我的見解。我認為書寫的流暢與否就在於筆、墨、紙三者間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看書寫流暢這個問題要將三者都考慮進去,缺一不可「書寫的力道和筆尖的軟硬也是可能但還不是很確定的變數」。

筆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出墨不順。筆友常提到,在紙不變的情況下,某支筆、我用了A牌的墨水沒有問題,用了B牌的墨水就不順暢,結論B牌有問題。實際上這個說法的問題就在於筆舌的導墨性,每個牌子的筆舌不同,導墨性不相同,這也就是為何每個牌子都建議要使用原廠的墨水,而的確根據這幾年的觀察,筆友反應,原廠墨水的確對該牌的筆而言表現不錯。但就一般墨水而言其實我覺得是沒有嚴重的差異「但基本上我的分析經驗是不包括廉價鋼筆,因為在成本的考量下,製造商會如何節省成本無法得知」。但在這個問題上紙這個看似固定的變數,其實還有些目前仍然不明了的地方,比如說,如果換了一張紙會不會A,B兩牌的墨水都變得很好用了?甚至我有注意到在堅硬的表面和柔軟的墊子上供墨的表現有時也有些微的不同。

另外常見的問題也出現在,同一支筆、同一款墨水有不同的結論,有人說好寫,有人說不好寫。其實道理很簡單,從兩方面來談,首先即使是同一個牌子的筆,同樣等級的尖,出墨狀況也未必相同,像德系的名筆,網路上有很多的討論,這裡應該不用在討論一次,既然出墨況不同當然書寫的結果就不盡相同「特別是網路上還有專門幫人家做出墨調整的服務,同一款筆出墨是一定能不同的,所以一位前輩的名言,沒有寫過10支以上同款的筆,最好是不要做結論。」。從另一方面來看使用的紙不同,書寫的感觸當然不同,如果拿一些名牌的光滑紙來寫,很容易就發現,就像在溜冰一樣,要是寫在粗糙再生紙上又是完全不同的結果。所以有時候筆友講起親身的經驗都非常明確,但實際上常常討論的基礎是不見得相同的。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暈染的問題,基本上就我的理解這跟筆、墨、紙都有相互的關係。從比開始談,出墨量大的筆當然暈染的機會就大。另外墨水,有些相對會暈染有些不會。紙,很明顯用衛生紙做極端的範例應該大家就能理解了。這是一個交互的變數。就像北極熊墨水,有些筆友認為這是相對比較容易暈染的墨水,但我寫在一些紙上卻沒有問題。另外我用EF尖來寫這瓶墨水,卻又顯得相當滑順。

聽起來很複雜,結論是什麼?我的結論是,每個人要針對自己的狀況挑選適合自己的筆、墨、紙。就筆而言,當然最好是挑選供墨良好的筆舌,這樣什麼墨水都能用。但實際上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到底那些牌子的筆舌供墨好,目前仍沒有人做過完整的測試。就一般筆舌而言,硬橡膠優於塑膠,霧面的塑膠又優於亮面的。但優劣之間又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沒試過誰也不能確認。另外筆尖的出墨要是很大,濃點的墨水能改善,筆尖要是出墨小,在墨水的選擇上要挑些較潤滑的。就墨水而言,如果筆舌的導墨性不佳,當然就是用原廠的墨水或是較滑順的墨水,基本上問題也許較小。筆舌導墨性好,當然選越特別的墨水越好。另一個關於墨水的問題,也是筆友需考慮的,如果只是塗鴉,當然便宜能用就好,如果用來寫日記,則黑色,或是防水墨水才是安全的選擇,選擇上要視情況而定。在紙的選擇上,老實說,還沒有人揭開這個迷團,實際上在買紙的時候好像也不太會標明紙的等級或是材質。我個人最喜歡是高級的活頁紙「實際上用最多的是影印紙,因為便宜」,寫起來真是愉快,但也有人不贊同就是了,紙的方面還需要筆友提供更多的資料。綜合來說,筆友應該考慮有個先後順序,就是筆、墨、紙的優先順序。到底那個重要,再調整另外兩個去適應那最重要的。這方面就要靠筆友自己才能決定了。別人的建議可以參考看看,但終究每個人的答案都要靠自己去寫出來。

新增:小乖乖兄的鋼筆書寫心得:多年的書寫經驗,極具參考價值。

Nibs Problem
最近筆友又討論到筆尖粗細的問題,這是個敏感的議題,之前也談過好幾次。畢竟筆尖的好壞對一支筆的評價有重要的影響,嚴重的可能影響到品牌價值。但我以為還是有理性討論的空間。筆尖的粗細是個很重要的議題,特別是對於使用象形文字的我們,過粗的筆尖會使得文字看起來過度豐腴。請注意本文討論指的都是日常的使用,不涵蓋怡情或是享受書寫的樂趣。

筆尖的粗細對於新的筆友應該是首要重視的問題,因為新的筆友多半從原子筆使用者轉來,而原子筆的線條普遍是比鋼筆細得多。因此新筆友常出現所謂筆尖太粗的問題,過粗的筆尖對新筆友是非常大的困擾。而所謂的太粗有兩個意涵,其一、明明該用F尖結果用成B尖,當然是太粗。其二、出墨量過大、買得確實是F尖但寫出來像M─B尖。

第一個問題比較好解決,日常使用下我們多半是使用F尖(如果以日本的筆尖分級則稱之為中尖),若是主要拿來簽名則可以考慮M─B尖或是更粗的。端看需求。所以只要是日常使用F「或日本的中尖」是安全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也是這次的主題。而我也有過切身之痛,我的第一枝筆就是Pelikan的筆,F尖屬於出墨偏大的那種,拿來寫沒幾次就收起來了,主要因為墨會透過記事本的紙,而且線條也太粗。當時實在是不習慣,之後碰過更多同牌的筆出墨量的設定似乎都不盡相同,簡單的說就是原廠的出墨量設定似乎不穩定有大有小。之後又收了Monblanc的文學家,出墨更大,說明書上說可以免費換筆尖,於是我便拿到台灣分公司去換筆尖,結過分公司說換筆尖免費,但一支要收2000元的來回運費,我一共換了兩支花了4000元,當筆回來,跟原本的還是差不多,墨的流量稍稍減少,是快感覺不出來那種稍稍。非常不愉快的經驗,讓我對品牌的好感度下降不少。所幸對鋼筆還算蠻有熱情,另一方面經濟負擔也許可,不然玩筆的這條路可能就已經走到底了。這些牌子應該是許多筆友都會遇到的,新筆友參考方案有幾個,

購筆前

一、購買前對於筆尖的狀況最好要完整的瞭解。可以請賣家敘述或提出問題。
二、找有商譽的的筆行,試到滿意再買。
三、在未知的情況下EF尖也許是安全的。目前還沒有聽過EF尖有過粗的問題。
四、使用早期的筆比方說1980年以前的似乎這方面的問題不顯著或是沒聽說。
五、日用筆乾脆就考慮從日本筆入手,筆尖非常穩定,目前尚未發現這方面的抱怨。

購入後

一、發現異常立刻請筆行處理,不要拖太久。
二、用較高品質的紙,一些高品質的紙會某種程度改善這種狀況。
三、網路買的花錢請專家調整。
四、有種說法是使用較濃稠的墨水,我還沒有試過。

至於為何廠商會把出墨量調大?目前還沒有看過書上提到這點,不過,出墨量大有個明顯的好處,就是筆尖會顯得比較滑順、,特別是細尖。通常細尖都比較刮紙。是不是利用這點來改剛出廠時筆尖不夠滑順的問題?事實如何無從得知。但是日本筆、OMAS以及部分筆廠都可以做到細尖筆尖一樣很滑順,出墨量也很穩定。簡單的說,個人認為有部分的大品牌,在出墨的穩定度上的確是比不上人家。

常見的迷思

一、筆尖因為是手工做的所以當然出墨會不穩定。
回答:長刀研也是手工做的一樣非常穩定。還有數不清的老筆都是手工做的,一樣都非常的穩定。80年前就達到非常穩定。另外手工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手工法,長刀研的手工與老筆的手工與萬寶龍的手工不知道能不能劃上等號?之前看現代專業的筆尖代工商是手工操作機器製成。

二、作筆尖的師傅多所以筆尖當然不一樣
回答:這裡必須提到品管的概念。當廠商將筆尖分成粗細時,勢必每個尖都有一定的粗細範圍,不管師傅有多少個,都要遵守公司的規定製作產品。要是師傅做出來的產品不符合規範,這時品管人員應將不合規範的產品挑出,請師傅重新調整或是丟棄。所以人多這種說法在現代並不是理由。這種狀況叫作品管問題。

三、筆尖變化多,收藏樂趣多,
回答:這句話基本上是對的,但F要在F的範圍內變化,B要在B的範圍內變化。

四、有筆友介紹5大名筆,是不是跟著買比較保險?
回答:所謂5大名筆之說,之前H.Chou的文人館經研究已證實是道聽途說所造成的誤解。這幾支筆,筆尖設定差異很大,筆身都是大筆規格,多數人未必合適。大概只有M800普遍接受度較高。其他筆不同意見的很多。總之,別人說什麼別理會,5大名筆可以參考看看,但找自己喜歡的筆,用得順手就行了。至於收藏價值,在我們有生之年,量產筆應該沒有什麼收藏價值。連限量筆貶值的都不少了。

五、因為西方的語言是拼音文字所以尖都用得比較粗。
回答:經過Penhero最新的調查此事根本難以成立。F尖恐怕才是多數人日常使用的。另外既然已經有標示筆尖等級了,講這些話也是推諉之詞。

六、是不是被點到名的所有的筆都是有問題?
回答、否,一定程度可能有問題,有可能是因為筆賣的多,使用者多所以反應者眾,問題更顯著。但的確有不少筆友反應。沒點到名不代表就是穩定。

誠心的建議:

對於出墨不穩定的品牌,首要還是要加強品管,不管出墨如何,線條還是要在規範內。要是於原廠不能配合,出貨前代理商或分公司是不是能自己檢查比較一下。盡量減少消費紛爭。把產品做好才是筆廠與消費者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