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舌研究


約在20世紀初,美國伊利諾州的人士Jay G. Rider設計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上墨方式。嚴格的說來這種上墨方式歸屬於滴入式上墨。不同於一般的滴入式上墨之處就在於握位的部份跟筆桿是連在一起,要上墨的時候並無需轉開握位。J.G. Rider特別之處就在於他的筆舌下方有個凸起之處,上墨的時候就利用筆夾頂住凸起的部份將筆舌拉出,拉出後可以看見一個扇形的凹槽(如下圖所示),從此處滴入墨水就行了。時至今日對於J.G. Rider筆款的資料並不多,只能在少數的古董筆圖鑑裡偶而看到。約略我們知道這是1905年至1920年間的作品(距今也有90至100年),設計者的思維完全與一般的筆廠不同,特殊的筆舌,筆夾,上墨極具原創性,再加上十分的罕見,也因此對於古董筆的玩家而言這是令人十分渴求的筆款之一。





流動性最近有筆友問到防彈墨水的流動性的問題。筆友表示似乎在某些筆上流動性沒問題,在某些筆上似乎表現不佳。關於這個問題與我們的判斷相同,問題出在筆舌,這兩天原廠有了更明確的回覆,主要的問題是在於筆舌。墨水的流動其實也是在筆舌上利用毛細現象持續供墨到筆尖,傳統的硬橡膠筆舌在這方面的表現較理想,也因此供墨較沒有問題。而現代的塑膠筆舌則利用酸蝕來使得水基型的墨水能利用毛細現象供墨,在這方面Pilot, Platinum以及Sailor都有部分的筆舌酸蝕處理得很好,但有些牌子的筆舌則處理的不好,甚至沒有經過酸蝕的處理。從外觀來看,經過良好酸蝕的筆舌會呈現霧狀,不會反射光線,相反的酸蝕處理不好的筆舌則會有光亮的表面以及容易反射光線。有些牌子的筆舌甚至沒有經過酸處理,這些牌子的墨水通常會添加洗劑等添加物來增加流動性,但是當其他沒有添加這些物質的墨水用在這些筆上時同樣的仍然會有流動性的問題。另外Noodler方面也提到,調整筆尖夾痕[tine]也是可以改善流動性的方式之一。當筆尖夾痕過緊時也會影響到墨水的流動,調整則是以光線能透過筆尖夾痕為標準。最後原廠建議定期的用1/2的家庭用阿摩尼亞混上1/2的清水來清洗筆舌,有時墨水的流動不佳的情形這樣就解決了。希望以上的說明能讓筆友對於墨水的使用能有更深入的瞭解。

不列塔尼亞藍實際的測試:之前有筆友反應流動性不佳的Britannia’s Blue Waves
隨機我挑選了一支多年前買的一支平價Waterman來測試。很幸運的經過三個禮拜的測試,每一筆仍然都能順利寫出,非常漂亮的藍色。完全沒有斷斷續續的現象。除了這支筆外還此測試了Parker51,曾有第一筆乾掉的情形,滴了一滴水在筆尖問題獲得解決。另外還有幾支老筆,基本上也是沒問題。實際上筆舌的流量好不好,這瓶墨水下去可能馬上就見真章了。整體而言但我們還是必須說,這瓶墨水對筆舌的要求較高,最好挑選筆舌流量佳的筆搭配使用。
Waterman
Waterman
筆蓋的密和度非常好,經過了三個禮拜,墨水完全沒有乾掉的跡象,另外在書寫時也沒有第一筆寫不出來的現象,這支筆的表現讓我印象深刻。
Waterman

Waterman patent不少書上都會提到L.E. Waterman先生發明了鋼筆這件事,但有些作者則提到一些不同的意見。有些則認為Waterman可以稱為鋼筆之父。但事實是如何?如果我們可以將筆拆開,20世紀以前的筆可以分成以下的部位,筆蓋,筆桿、筆尖、筆舌。

筆蓋:西元1715年法國Nicola Bion所寫的Construction and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Instrument中便已提到利用筆蓋使得墨水不會乾掉。

筆桿:利用筆桿來供墨的,最早的儲墨筆是在西元969年為埃及Fatmid王朝的Caliph Mu’izz所製。到了17世紀英國的使用人Samuel Pepys的日記便已提到使用筆身儲墨的筆。固特異在1839年代所發明的硬橡膠更使得筆身的製作成本大幅下降,對鋼筆的普遍更有著重要的貢獻。

筆尖:目前所知最早的筆尖應該是古埃及時期所用的蘆葦桿,然後出現了羽毛筆,而金屬筆尖約在15世紀便有記載,到了19世紀鋼尖該使成為普遍使用的工具。到了1830-40前後使用銥的筆尖開始出現。而銥的出現使得金製筆尖容易磨損的問題獲得解決。

筆舌:以輸墨管將墨送到筆尖的設計在19世紀初也已經有了。到了1880年到1883年之間仍有數十種關於筆舌的專利申請。

在L.E Waterman所謂發明鋼筆以前,鋼筆的雛形,基本上已經完成。到底L.E.Waterman所發明的鋼筆為何?

根據他自己在專利文章中的說法,有別於其他相似的書寫工具,他的發明最重要的目的在能安全而穩定的控制流入筆尖的墨水量,以避免墨水在使用的過程中流出過多,而他的設計相對於同時代的筆也簡單許多。

早期的筆舌並不能有效的控制空氣的流入,因此當墨水在使用中逐漸消耗時,由於空氣沒有流入,使得儲墨器中出現真空,因而導致墨水無法往下流,而使用者在搖動筆桿時會擾亂墨水的表面張力,當空氣壓力大於表面張力時,氣泡便進入儲墨器,而墨水便滴下來。L.E. Waterman控制流量的秘訣就在於筆舌的凹槽內又切出幾條與凹槽平行的輸墨道,在毛細現象下,墨水會先由輸墨道流入,於是墨水在輸墨道那端流動,而氣泡便能由另一端流入筆桿內。1883年提出專利申請,而於1884年取得專利。

簡單的說L.E. Waterman的貢獻在於發明了現代的筆舌,有了這項發明,使得鋼筆能成為穩定的書寫工具。之後鋼筆便取代了其他的書寫工具迅速的普及。因此可以說L.E. Waterman完成了現代鋼筆的最後一部分,而鋼筆之父的美譽因此而來,不過說L.E. Waterman發明鋼筆恐怕是不正確的。

後記:仍有一派筆友認為Waterman的確是利用毛細現象發明了更有效率的筆舌,但L.E. Wateramn的美譽最重要的還是因為Waterman這家公司後來成為美國的四大筆廠之一,能利用各類文件廣告宣揚自己的成就。同時期許多優異的筆廠如Paul Wirts後來則消失了,相對於Waterman這些筆廠並沒有機會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地位。如果這些筆廠能繼續存在,今日的鋼筆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參考資料

The Fountain Pen A Collector’s Companion

Collectible Fountain Pens

Patent 293,545 2/12/1884

Feeds: Revolution,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Richard Bi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