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從我沒有發表過的90篇草稿裡面看到了下面這篇8年前的草稿,對於當年白烏龜的裂管早已經不是討論而已了,後來很多筆友反應了他們所遭遇的問題,事實是什麼也已經很明白了。對於當年的心情我沒有打算Delete掉,因為筆記本來就是我紀錄我對鋼筆感受,這是我的記憶,我仍想記得當時我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我對這篇庫存的老文章還感興趣,因為這麼多年後我發現相對我遭遇過的各種問題白烏龜的裂管算是小小的問題,當然以現代筆的標準而言還是很不OK的,不過我已經一點點感覺都沒有了。除了 裂 以外,我還遭遇過 碎、化以及變形。這中間涉及多個品牌以及熱門的收藏我不想造成無謂的討論,正如過去有人提到了,也許是我特別倒楣也說不定。但對於不小心跑到筆記的朋友我還是想提醒一下,不要完全都收同一類型的東西。不要以為連外國幾十年都沒有怎樣的東西,放在台灣也一樣幾十年都沒問題。越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材質我個人認為是要特別小心。溫濕度特別要控制一下。財務管理上有句話就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我就是這個意思。當然要是你感情夠深或是口袋夠深,就勇敢向前也沒問題,但有天不要說我沒有提醒你,每當我看到一堆同樣的東西擺在一起時我內心真的替你擔心。
以下2010年未完成文章,也沒打算完成
2006年11月我在筆閣發表了百利金鋼筆裂管事件–處理 。一發表便引起了筆友廣泛的討論。而這篇文章也成為其他華人世界的筆友對於裂管問題討論的源頭。也因為這篇文章的爭議,在當時台灣知名的鋼筆論壇-墨泉在筆友的論戰中結束。但是我並不是最早發現裂管問題的人,在我之前某位我很敬佩的前輩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緣由。最近又有筆友發表同品牌筆款類似的問題,又在一次激起激烈的討論。對我而言當年的激情早已隨風而逝。而那隻筆我一直妥善的收好,一方面想看到底會裂到什麼程度,另一方面我想對於當年參加論戰的筆友這筆應該有他的紀念價值。這一次我倒不想談筆商到底有多可惡,到底多不負責任,因為這些論點早已不知討論了多少次,這一次我想在自己的部落格,在無須考慮其他人的狀況下,談一談在討論的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或許這有助於一些新朋友能在混沌的資訊洪流中找到一點方向。
首先到底裂管是不是一件常見的事?我收藏從1910年到2010年約100年間各種材質品牌的鋼筆,在我所知的領域裡,的確有因為賽璐珞的材質不穩定導致財質水晶化而易碎。幾年前我們也曾發現過一款歐洲某s牌的某款筆出現裂桿的情形,後來傳出該牌自付運費幫國內某位消費者修復的說法。也曾發現木頭筆的裂紋。至於在主力筆款的領域裡,在非人為所造成的連續裂桿我從來沒有聽說。除非你把筆摔裂,不然裂管絕對不是正常的事。而筆放在抽屜裡自動裂開也覺不是你的使用不當。
從供給面來看。在這過程中有兩件奇怪的事,
一:既然筆桿會裂,筆友反應激烈,為何筆廠到目前都未發表公開正式說明,而且也沒聽說製程有調整來改善這樣的情形。裂桿還是斷斷續續的傳出消息。我高度懷疑,多數的筆友未必有上網路研究過,一但裂管便和我一開始所懷的的一樣,認為是自己的錯(所幸當時我的筆已經不少,這筆一直乖乖的躺在抽屜裡,我才能肯定這筆我沒動過)。再加上廠商一句使用不當,便乖乖付錢了事或是買一支新筆。就算知道事情始末的筆友大概也因工作忙碌沒有人把筆廠拖到消保官那裏去。所以打死不認看來是上策。
二:既然筆桿會裂為何國內的筆店還在持續的銷售?甚至有筆店願意自己吸收問題筆款。這是一件更令人覺得吃驚的事。在零售業,連幾十元的東西只要盒稍微色通路馬上就退貨,更不用提產品有問題通路幫你吸收。還是通路自己知道在賣害人的東西,一方面原廠強勢不處理,一方面自己知道理虧,半推半就就自行吸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