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 13 4 月 2008
筆尖材質的研究
Posted by CWY under 筆尖研究, 觀念溝通
No Comments
這兩天TACKING兄在鋼筆眾議院推薦了一篇Richard Binder關於筆尖材質的文章。這篇文章很有趣,提到了之前我們不是很瞭解的領域。這領域也是一般鋼筆書籍幾乎不會提到的,我整理了我的心得,跟各位筆有分享一下,由於語言的緣故,如果有誤解的地方也請筆友不令指教。
這篇文章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觀念。
當所有材質的筆尖都能做到一模一樣的表現時,最好的筆尖當然是最便宜的材質,但是這樣情形是不存在的,這說明了不同材質成份的筆尖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書寫效果。
如果從耐用的角度來看,金尖是相對抗酸蝕的筆尖(早期的墨水多是酸性,對筆尖會產生腐蝕),這也說明為何早期的筆尖多是金尖。但是純金24K並不合適用來做筆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過於柔軟而容易導致變形,所以藉由加入其他金屬(銀、銅、鎳)來增加筆尖的硬度,並容易調整。經驗發現14K金是最合適用來做筆尖的成份,當金的含量到達18K金時,會喪失一些14K金尖的特性,比如當施力過大時容易變形。相較於14K金,18K金尖較軟,請注意軟跟彈性並不是同樣的概念,所謂彈性指的是在經過多次的施力以後筆尖仍能恢復原狀。這也是筆尖師父多不願意為18K金尖增加彈性的原因。(參考Nib.com在調整筆尖彈性時也是建議用14k金尖)。從另一個方向來看,當然也能做9k金的筆尖,但是當金的比例降低時,筆尖變得相對容易被腐蝕。既然14k金尖優於18k金尖為何當今的筆廠多做18k金尖呢?主要原因在於有些國家當金的比例低於18k時,便不能標示為實金(如法國),而18k金尖又容易被引導成品質和奢華的象徵,也因次筆廠多推出18k金尖,但對消費者而言,我們的付出了更多的金錢,但卻未能得到較合適的產品。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Esterbrook用鈀製成了8000系列的可換式筆尖,鈀跟金比起來較不具彈性,但仍能利用成份調整,但跟金一樣是貴金屬,外表卻像拋光的鋼,也就不流行了。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將金列為戰略性資源(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日本)百利金以及萬寶龍都推出不鏽鋼尖。在有些百利金的100n上可以看到印著cn的鋼尖。這些筆尖有些有彈性,有些則堅硬。
也曾經有筆廠做過鍍金的銅尖,但是現在已經沒人做了,也就不值得討論了。
現代還有筆廠嘗試用鈦金屬來製作筆尖(最早應該就是parker的T1),鈦金屬相當的堅硬,但寫起來帶點柔軟的感覺,但是一旦因施力過大而受損則非常難以修復(有聽過T1的尖受損是沒得修的)。另外鈦金屬尖的導墨性不如金或鈀,使用高濃度墨水時有時會有出墨的問題。
以上歡迎討論指教
No Responses to “ 筆尖材質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