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tagged with “罕見筆尖”.
Did you find what you wanted?
週六 25 7 月 2009
Posted by CWY under Élysée, 限量筆介紹, 德國筆
1 Comment
如果沒有記錯第一次看到elysée的筆應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隱約記得這牌子中文譯成愛禮。我的第一支elysée是細尖,寫起來十分流暢,當時也只是想找一支鋼筆來寫而已,並沒有想到收藏價值或是品牌等問題。等到我開始重新認識鋼筆,我聽筆友說elysée已經不存在了,這牌子也就慢慢的消失在我模糊的記憶中。一年前的巧合我發現了這牌子的限量款重新點燃我的興趣。
Elysée由Paul Dummert在1925年成立於德國的Pforzheim(普福爾茨海姆),到了1980年才正式為他們所生產的鋼筆命名為elysée。據說當時的擁有者Klein以及Benzinger到法國商討未來的發展計畫,他們在一家稱作Champs-Elysées的咖啡廳休息,突然他們覺得elysée這名稱國際知名而且用各種語言念法都一致(英國的Onoto也是因為念法各國通用才決定命名),於是elysée就誕生了。之後elysée更產了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商品,1990年春天一家稱為Staedtler的公司買下了Elysée並且將Elysée經銷到他國際的銷售網路。到了2000年不知何故該牌就停止生產了,就像1920至1930年代的一些小筆廠,短暫生產但卻令人懷念。
照片中的筆由藝術家Karl Diesner所設計於1994年發行。筆桿呈現規律的幾何圖形,冷冽的鍍白金線條襯托出藍綠交錯的方塊。具設計師表示,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活化我們的視野。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筆的筆桿採用景泰藍(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製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在西方鋼筆的領域這樣的做法到是不常見,將來有時間再進一步研討這款筆的工法。另外筆尖採用18K金尖,而上墨系統則是採用吸墨器。長矛型的筆尖或許也是這牌筆的一種特色吧。
在筆尖的表現上,手上的這支筆表現得四平八穩,沒有出墨量過大過小的問題,粗細的設定也適中,幾乎不能挑出什麼毛病。金屬筆桿讓筆的重量不至於太輕,握起來小有份量,而塑膠的握位則增加了書寫時的握筆書適度。最後不採用螺牙的筆蓋做得恰到好處,使用時非常方便,密合度上也不錯。整體而言是非常完整的一支筆。


週二 30 12 月 2008
Posted by CWY under 筆尖研究, 古董筆介紹, 日本筆
No Comments

前幾天在bobocat兄的回台聚會中認識了car0435兄,趁這個機會我請他幫我翻譯了一份我一直感到很有興趣的文章。這份文件主要敘述著在日本曾經發生的筆尖競爭。喜歡老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其實14k是最佳的筆尖純度,為了增加鋼筆在消費者心中的質感,在歐美出現了18k的筆尖(請參考:筆尖的材質研究),在日本筆尖卻一路做到了24k,特別是當鋼筆開始在歐美走下坡時,卻在日本發光發熱,這點十分有趣。
故事大致如下:二次大戰後,約在1954年日本開始重新生產14k金的筆尖,到了1962年白金牌推出了18k筆尖,在當時14k筆兼備作為日常使用而18k金筆尖則被視為送禮的禮品。到了1968年寫樂推出21k的筆尖(一直到現在還有),立即引起了大眾的注意。為了與寫樂對抗在1969年白金推出了22k純度高達92%更具彈性的筆尖。同年百樂推出了日幣定價3000元的22k金筆。接著寫樂進一步將筆尖推到23k。到了1996年寫樂推出24k金尖,而實際純度達到23.99k。至此筆尖的競爭到達了終點,而日本的三大筆廠也都參與了這場競爭。
到底使用者是否需要這麼高純度的筆尖?從一些資料顯示就書寫的角度來看是不需要的,特別是高純度的筆尖在理論上因柔軟而相對於14k金尖容易變形。但就玩家或心理的角度來看,只要消費者願意付錢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畢竟不是每個人每天都拿著筆不停著在寫,而且也不是每個人寫字的力道都強到會讓筆尖變形。聽說近年來新興的品牌Denitrio據說也嘗試要做24k金尖了,很期待該牌的正式發表。
文件翻譯:日本筆激烈的黃金筆尖的純度競爭
本站之前文章:Platinum 22K President
週六 15 11 月 2008
據說在1970年代初期,日本的三大筆廠展開了一場筆尖的戰爭,寫樂推出了21K的筆尖,隨後百樂也推出22k筆尖,白金也跟進推出了22k的筆尖,之後寫樂再推出23k的筆尖。甚至有種說法是寫樂最後推出了24k的筆尖,到底事實如何不得而知,到了現在這些22k,23k的筆尖都非常的罕見。外國曾有筆友貼出過24k尖的照片,有圖是否能代表就是有真相這點不得而知,不過很肯定的是目前只有寫樂還堅持生產21k的筆尖,其他的筆廠回到了14k,18k尖或者是鋼尖甚至有時還會有鈦尖。根據一些國外筆尖達人的看法14k的筆尖已經夠好了,特別是在筆尖的彈性表現,彈性佳的筆尖能表現出漂亮的線條變化,增加金的含量並未能提昇筆尖的表現,在實際的書寫測試我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動,也或許筆廠也發現了這是沒有意義的戰爭所以現在也少有筆廠在做18k以上的筆尖了。這筆對我來說見證歷史的價值明顯高出了實用價值很多。



週日 14 1 月 2007
Posted by CWY under 筆尖研究, 美國筆, Parker
No Comments

Octanium尖是Parker在1950年時,為了降低學生筆的成本,利用八種金屬所製成的筆尖。主要裝配在平價的51,以及21,45等系列。照片中的Octanium尖則是裝配在Parker75上。資料顯示為了降低成本與售價Parker曾在75 Flighter上裝配這種尖以和較高價的Flighter Deluxe有所區隔,但不幸的是市場對於這種低價策略反應並不理想,也因此為數不多的這類筆款曾銷售出去,從今日的收藏角度來看,我猜剛好情況是逆轉了。只是我並不明白,在二次大戰期間由於金的限制使用,許多筆廠都有推出各式各樣的替代筆尖,為何Parker要自己研發這個筆尖呢?這筆尖除了便宜外,相對於其他筆尖是否有其他好處呢?
合金比例如下
強度以及硬度
40% 鈷
15% 鎳
20% 鉻
彈性
7% 鉬
2% 錳
15% 鐵 (約當)
額外針對壓力以及氣候條件
0.04% 鈹
0.15% 碳
特別感謝香港筆友Michael提供寶貴的照片。